文章详情页
  • 粘液表皮样癌概述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1945年Stewart首先报道此瘤,在WHO(1972年)旧分类中命名为黏液表皮样瘤(mucoepidermoid tumor)。但经过长期观察,肿瘤可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生物行为。在1991年WHO新分类中已明确命名为癌瘤。

      1945年Stewart,Foote和Becker以黏液表皮样肿瘤一组分析报告45例,当时他们分为“相对较好的”和“高度不好的”两组,前者为良性,后者为恶性。8年以后Foote和Frazell修改了上述分组,根据病理表现定为3级,即低度、中度和高度恶性,并应称之为癌,因为在他们以前定为典型的良性型有发生转移的病例。此后对此名称学者间有不同看法,高度恶性及中度恶性者将其列入恶性无疑,但也确实存在临床经过呈良性的病例。1972年 WHO涎腺肿瘤分类定名为黏液表皮样肿瘤。此后不少学者从生物学行为观察,认为仍应以“癌”称之为宜。1991年 WHO涎腺肿瘤新分类中更名为黏液表皮样癌。

      肿瘤的主要成分为粘液样细胞和表皮样细胞。粘液表皮样癌来源于腺管的上皮细胞。

    2014-10-08 17:36:33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