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放线菌病的预防方法

      放线菌病好发于颈面交界部位及下颌角,牙槽嵴,初期为局部轻度水肿和疼痛或无痛性皮下肿块,随之肿块逐渐变硬,增大如木板样,并与皮肤粘连,皮肤表面高低不平呈暗红或紫红色,继而肿块软化形成脓肿。

      破溃后形成多发性窦道,排出物有臭味,在脓液内可见直径1~2mm呈分叶状的淡黄色坚实的“硫磺颗粒”,具有诊断价值,如无继发感染,疼痛一般不严重,局部淋巴结也不肿大,患者一般健康亦不受影响,不适感甚轻,但因咀嚼肌受累可出现牙关紧张,咀嚼功能受影响,晚期可发生骨膜炎、骨髓炎、骨质破坏。

      因放线菌病绝大多数是内源性感染,免疫遏制剂的大量应用常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故放线菌病的预防需尽量避免免疫遏制剂的大量应用。

      一、放线菌病的预防:

      1、预防内源性感染:

      注意口腔卫生,及早治疗病变牙齿、牙周和扁桃体疾病。呼吸道、消化道炎症和溃疡灶应及早处理,以免形成慢性感染病灶。积极做好灭菌工作,避免放线菌侵入组织。

      2、预防外源性感染:

      预防被咬伤,被咬伤后应该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灭菌。

      当人体抵抗力降低引起放线菌病,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放线菌病有很大意义。免疫遏制剂的大量应用常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故尽量避免免疫遏制剂的大量应用。

      二、放线菌病的护理:

      1、拔牙,化脓性细菌感染时,积极做好灭菌工作,避免放线菌侵入组织。

      2、注意口腔卫生,及早治疗病变牙齿,牙周和扁桃体疾病,呼吸道,消化道炎症和溃疡灶应及早处理,以免形成慢性感染病灶。

      温馨提示:放线菌小境在口腔微生物丛中立足,是通过对口腔表面特别是牙斑(dental plaque)的黏附,牙斑是覆盖在釉面由涎蛋白和糖蛋白构成的薄层,黏附是通过蛋白与蛋白的复杂立体化学反应以及植物血凝素(lectin)糖类相互作用而取得的,后者还能介导口腔放线菌与米氏链球菌血链族及其他口腔菌丛的细胞共聚,后者可以部分说明何以放线菌感染常为多微生物性,以及颈面,胸和中枢神经系统(CNS)脓肿中,常会分离到“伴随”的口腔菌丛,“伴随”菌丛在感染中可起协同作用。

    2014-10-08 17: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