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粘液表皮样癌的诊断和鉴别方法

      粘液表皮样癌,一般需经术冰冻切片检查后方能确诊,发生在腮腺者,腮腺造影可见侵蚀性破坏,导管缺损或中断,远端导管出现部分或完全不充盈,管壁不光滑,也可能出现分支导管破坏,碘油外漏等恶性肿瘤表现,CT检查可见边界不清楚的肿块,腮腺腺体破坏或被挤压移位。

      一、诊断

      (1)大体形态

      粘液表皮样癌高分化者与混合瘤相似,呈圆形,肿瘤较小,直径多为2~3cm,少数超过5cm,有的有被膜,但多数不完整,甚至完全无被膜,剖面呈灰白色或浅粉色,偶见分叶,可有多少不等的小囊,内含粘液,低分化者完全缺乏包膜,界限不清,侵犯邻近组织,切面呈灰白色,不分叶,质地均匀,可有散在的小囊及半透明的小灶。

      (2)镜检

      粘液表皮样癌由粘液样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组成,粘液样细胞分化成熟时呈杯状或柱状,胞浆透明,核在基底部;分化不成熟时,似腺癌细胞,胞浆内含粘液,胭脂红染色阳性,表皮样细胞类似口腔粘膜的复层鳞状上皮,可见细胞间桥,偶见角化,中间细胞呈立方形,体积较小,大小一致,胞浆少,类似上皮的基底细胞,中间细胞可向粘液样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演变,高分化者,粘液样细胞和表皮样细胞较多,中间细胞较少,瘤细胞可形成不规则的片状,但常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囊壁衬里常见粘液细胞,粘液样细胞可覆盖于表皮样细胞上,也可夹杂在表皮样细胞之间,较大的囊腔可有乳头突入,腔内有红染的粘液,低分化者,主要为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而粘液样细胞较少,瘤细胞间变明显,可见核分裂,实质性上皮团块多,囊腔少,并可见肿瘤向周围组织侵犯。

      (3)生物学特点

      粘液表皮样癌常呈浸润性生长,复发率较高,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到骨,脑,肺者较少,但高分化者可有完整包膜,完整切除后复发较少。

      二、鉴别

      发生于腮腺者,要与腮腺瘤、腮腺炎、腮腺癌症相鉴别。

      腮腺癌parotidtumor占唾液腺癌中80%,而其中有75%是良性,而颔下腺肿瘤一半以上是恶性,分别靠临床检查影像(ct、mri、pet)等。恶性症状发生较迅速,硬块出现疼痛、压痛、神经压迫症状、硬、固定等,癌可局部扩散,甚至远端转移,治疗方法为手术,加用放射疗法,依恶性类型或发生情况而决定,有时还得采用化学疗法,约70%可得好效果,(高度恶化30%,低度恶化80%)。10-15年后可能再发。

      温馨提示:食物包含了很多成分,有些成分可预防粘液表皮样癌,如抗氧化剂、类胡萝卜素和异黄酮。减少脂肪和饱和脂肪的吸入,水果和蔬菜也含有极少量的脂肪,饮食中绝大部分脂肪来源于额外添加的油,如人造黄油、沙拉、油汤。

    2014-10-08 17:34:36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