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放线菌病的检查与鉴别

      放线菌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细菌学检查。如果早期临床不能确诊,必要时可做活体组织检查。

      一、放线菌病的检查方法:

      1、直接镜检:颗粒压片革兰染色,可见蓝色菌丝团块及棒状体。脓液涂片也可能找到细小短的分枝样菌丝。耐酸染色阴性。注意奴卡菌耐酸染色为阳性,链丝菌有孢子,可鉴别。

      2、培养:较困难。颗粒必须多次用无菌盐水洗涤,以除去细菌,然后用消毒玻璃棒压碎,划线接种于脑心浸液血琼脂上,至CO2厌氧菌缸中,37℃才中培养。

      伊氏放线菌:高起、分叶、磨牙样,质硬,菌丝下沉。

      牛放线菌:突起,发亮,粒状,扇形边缘。

      奈氏放线菌:突起,发亮,粒状,扇形边缘。

      粘放线菌:粘性乳酪样。

      丙酸放线菌:扁平,蛛网样。

      组织病理:早期局部有白细胞浸润,形成小脓肿,穿破形成窦道,各窦道可互通,体内筋膜、胸膜、横膈、骨骼等均不能阻止其发展。化脓区附近可有慢性肉芽组织增生,可有淋巴样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浸润,局部组织还可呈玻璃样变性,致硬板样变硬,脓肿内可见“硫磺颗粒”,100~300µm直径,HE染色中央呈均质性,周围有栅栏状短棒样细胞。

      放线菌为微需氧菌,培养基内切忌加入抗生素。在组织内呈颗粒状,因此直接镜检或培养采取标本中必须找寻颗粒,一般为1mm大小,黄白色(无数颗粒集聚而成硫磺色),外围嗜伊红样物质(菌鞘)表示处于致病状态。

      二、放线菌病的鉴别标准:

      鉴别诊断疾病较多,确诊主要依靠真菌检查。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肝脓肿: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或细菌感染所引起。

      腹膜后感染与脓肿:常见的病原体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及链球菌。

      骨髓炎:由需氧或厌氧菌、分枝杆菌、真菌引起。

      真菌性足菌肿:由真菌或放线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疾病。

      其他如:阑尾炎,葡萄状菌病,奴卡菌病等。

      温馨提示:放线菌病病变好发于面颈部及胸腹部,以向周围组织扩展形成瘘管并排出带有硫磺样颗粒的脓液为特征。大剂量、长疗程的青霉素治疗对大多数病例有效,亦可选用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同时还需外科引流脓肿及手术切除瘘管。此病无传染性。注意口腔卫生可预防本病。

    2014-10-08 17: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