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放线菌病的症状是什么

      放线菌病可发生于人体的任何组织,据统计,发生于面颈部的占60%~63%,腹部占18%~28%,胸部占10%~15%,其他部位仅占8%左右,临床上一般将广义的放线菌病分为以下几型:

      1、颈面型放线菌病:

      此型最常见,好发于颈面交界部位及下颌角,牙槽嵴,初期为局部轻度水肿和疼痛或无痛性皮下肿块,随之肿块逐渐变硬,增大如木板样,并与皮肤粘连,皮肤表面高低不平呈暗红或紫红色,继而肿块软化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多发性窦道,排出物有臭味,在脓液内可见直径1~2mm呈分叶状的淡黄色坚实的“硫磺颗粒”,具有诊断价值,如无继发感染,疼痛一般不严重,局部淋巴结也不肿大,患者一般健康亦不受影响,不适感甚轻,但因咀嚼肌受累可出现牙关紧张,咀嚼功能受影响,晚期可发生骨膜炎、骨髓炎、骨质破坏。

      2、胸部型放线菌病:

      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门和肺底,开始几周有不规则发热、咳嗽、咯痰、胸痛、但无咯血,随着病情发展,肺中出现小脓疡,痰液呈黏液性带血丝,提示肺实质有破坏,累及胸膜时可出现明显胸痛并有胸水,感染播及胸壁后形成结节、脓肿、穿透胸壁和皮肤时则形成多发性窦道,排出物中有典型的“硫磺颗粒",患者可出现进行性消瘦、发热、乏力、贫血、夜间盗汗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3、腹部型放线菌病:

      好发于回盲部,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阑尾炎,继而,在回盲部或其他部位出现边界不清的不规则肿块,类似癌肿,病情继续发展,腹部肿块变大并与腹壁粘连,穿破腹壁后可形成多发性窦道,流出的脓液中可见“硫磺颗粒”,患者可有畏寒、发热、盗汗、乏力、消瘦、恶心、呕吐及肠绞痛等症状。肝脏、胆囊及输卵管也可见放线菌感染,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与受累脏器部位有关。如肝脏受累可出现肝大、黄疸等,蔓延到脊柱时可破坏脊椎骨,压迫脊髓,可产生腰大肌脓肿,还可上行波及胸腔,也可经血液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引起相应病变,由于腹壁窦道形成之前,腹部型放线菌病难以发现,所以相当部分的病例是在剖腹探查时才被确诊。

    2014-10-08 17:31:34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