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隐孢子虫病尚无特效的病原治疗药物,因此,预防措施在控制本病发生与流行中尤为重要。应加强对病人与病畜的管理,避免与有腹泻的动物接触。平时应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增强体制、提高抵抗力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隐孢子虫病患者与病畜的粪便应加强管理以防止粪便污染食物和饮水,注意个人卫生,卵囊在外界抵抗力强,常用的消毒剂不能将其杀死,10%福马林,加热65~70℃30分钟可杀死卵囊,病人用过的肠镜等器材,便盆等,在3%漂白粉澄清液中浸泡15分钟后再予清洗,病人应适当隔离,注意个人卫生,搞好个人防护。
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大多数患者病程短暂而能自愈。该虫可感染大多数患者的消化道与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引起消化道、胆道或呼吸道疾病。不仅可发生有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中,如在艾滋病患者的体内引起严重的难治性致死性腹泻,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如新生儿、婴幼儿等。目前认为,隐孢子虫是导致人类及幼畜腹泻的追求肠道病原体之一。
有的隐孢子虫病患者呕吐严重而无腹泻,在胃液与呕吐物中都可检到隐孢子虫。有的隐孢子虫病患者以咳嗽为主,腹泻较轻,或有肺部感染合并呼吸窘迫,随腹泻好转呼吸道症状消失。病人的免疫功能决定其临床表现的轻重迥异。隐孢子虫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与病人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温馨提示:隐孢子虫病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人认为可能是由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广泛受损及绒毛萎缩而导致吸收不良的结果,有人推测微小隐孢子虫可能产生肠毒素,他们发现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的牛犊粪便上清液中具有肠毒素样活性,病程中大量水与电解质的丢失是小肠黏膜受损和肠功能失调所致,此外肠道内双糖酶和其他黏膜酶的丢失与减少,也是引起腹泻的原因之一,有人发现来源于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的肠上皮细胞的前列腺素E2具有刺激Cl-主动分泌和抑制中性NaCl吸收的作用。
2014-10-08 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