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第虫病中病虫由Leeuwenhoek(1681)首先在自己粪便中发现,Lambl(1859)详细描述了其形态,并命名为肠贾第虫(Lamblia intestinalis),Stiles(1915)提出重新命名为giardia lamblia以纪念本虫的两位发现人Giardia和Lambl,本虫分类学属于肉足鞭毛门,动鞭毛纲,六鞭虫科,双滴虫目,贾第属,该属下除有寄生在人体的蓝氏贾第鞭毛虫(G.lamblia)外,还有寄生在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体内的多种贾第鞭毛虫,如牛贾第虫(G.bovis),马贾第虫(G.egui),鼠贾第虫(G.muris)等。
贾第虫病的发病机制:
1.贾第虫的致病性
一般认为发病情况与虫株的毒力,机体免疫状况和共生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滋养体以吸盘吸附在肠黏膜表面,造成机械性刺激与损伤导致黏膜炎症,虫体大量繁殖时,可大片覆盖肠黏膜,影响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等物质的吸收,虫体还与宿主竞争腔内营养,肠内菌群的改变,在不同程度上可使肠功能失常。
2.免疫反应
人体免疫因素是主要的发病机制,滋养体表面抗原成分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激活免疫细胞,抑制或杀伤虫体,其中82kDa/88kDa抗原存在于滋养体细胞表面和鞭毛上,56kDa/57kDa抗原也存在于虫体细胞表面,该抗原在自然感染过程中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IgA和IgG抗体。
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后,大多数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IgM,IgG,IgA抗体通过直接细胞毒作用,补体介导溶解作用和调理作用,使虫体杀伤,溶解或被吞噬,另外肠黏膜可查到分泌型IgA抗体并获得一定免疫力,可通过凝集影响虫体活动;或作用于参与吸附作用的虫体表面成分,阻断虫体吸附于肠黏膜,艾滋病和其他免疫功能缺陷病人,由于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因而对本虫易感且发病率高。
3.病理学
病变多累及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严重者胆囊,胆管,小肠末端,阑尾,结肠,胰管,肝管等均可受到侵袭,小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浅表性溃疡,肠微绒毛水肿,变性及空泡形成,重度感染时微绒毛增厚,萎缩,黏膜下层和固有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贾第虫病病虫生活史简单,滋养体寄生在小肠,尤其以十二指肠最多,胆囊,肝脏,胰等均可发现,滋养体以吸盘附着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上以渗透方式获取营养,以纵二分裂法繁殖,部分滋养体从肠壁脱落,随内容物进入小肠末段并形成包囊,与粪便排出体外,人经口摄入包囊后,经胃进入十二指肠,包囊内四核虫体脱囊而出,胞质分裂成两个滋养体,在急性期腹泻便中为滋养体,慢性期成形便中则以包囊为主,人粪便中包囊数量较大,一昼夜排包囊量可达数亿甚至百亿个。
2014-10-08 16: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