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预防及预后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新生儿时期梗阻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之一,并非少见,发病率在日本和我国较欧美高,病因尚不清楚,本病的临床症状(黄疸、大便灰白色)往往在出生后1周至数周有表现。所以预防先天性胆道闭锁疾病刻不容缓。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预防:

      对于新生儿、乳儿的阻塞性黄疸疾患应进行早期筛选以期作出早期诊断。

      胆道闭锁不接受外科治疗,仅1%生存至4岁。但接受手术也要作出很大的决心,对婴儿和家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早期发育延迟,第1年要反复住院,以后尚有再次手术等复杂问题。

      接受手术无疑能延长生存,报告3年生存率为35~65%。长期生存的依据是:①生后10~12周之前手术;②肝门区有一大的胆管(>150μm);③术后3个月血胆红素浓度<8.8mg/dl。近年Kasai报道22年间施行手术221例,至今尚有92例生存,79例黄疸消失,10岁以上有26例,最年长者29岁,长期生存者中,2/3病例无临床问题,1/3病例有门脉高压、肝功能障碍。

      多年来认为Kasai手术应用于胆道闭锁可作为第一期处理步骤。待婴儿发育生长之后,再施行肝移植,以达到长期治愈。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

      1、手术年龄:在对131例病人的调查中,2.5个月前手术的病人,5年以上生存率为46%,而超过2.5个月的病人,5年生存率只有24%。

      2、术后良好的胆汁引流:术后胆汁排出量超过100mg/d,其中胆红素排出量>10mg/d可长期存活,<6mg/d几乎全部死亡。

      3、肝门纤维块中微细胆管的数量的直径:胆管直径超过200μm以上,胆汁排出量恒定,不易闭塞。效果好。

      4、术后胆管炎发生频率及程度:反复发作难控制的胆管炎预后差。

      5、肝实质的病理改变及损害程度:纤维化严重,胆管增生明显的,预后差。

      温馨提示:预防措施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2014-09-28 17: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