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诱发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病因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种肝内外胆管出现阻塞并可导致淤胆性肝硬化而最终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疾患,是小儿外科领域中最重要的消化外科疾病之一,也是小儿肝移植中最常见的适应征。然而诱发先天性胆道闭锁病因有病毒感染和先天性因素。

      一、病因

      1、病毒感染:病因尚无明确结论。病理检查发现肝脏组织呈炎症性变化,肝门及胆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肝小叶发生微小脓灶或局限性坏死,胆管闭塞处肉芽组织形成。

      通过对肝外胆道闭锁和新生肝炎的对比病理研究,发现两者肝组织病变相似,仅程度不同,肝外胆道闭锁以胆管胆栓和炎症病变表现为主,而婴儿肝炎肝细胞坏死表现更突出,因此现在认为胆道闭锁可能是一种与婴儿肝炎病理过程相似的获得性疾病。

      出生后所见的胆道闭锁是炎症过程的终末阶段和结局,炎症破坏致使胆管纤维瘢痕化并且闭塞,引起炎症的病因以病毒感染为主,如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也可能是风疹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或疱疹病毒。

      2、先天性因素:有学者提出胰胆管汇合部位异常也可能是胆道闭锁发生的先天性因素。早期认为该病为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与胚胎期第4~10周胆管系统发育停顿或紊乱有关。

      然而,对大量流产或早产儿胆道系统的解剖却并未发现过胆道闭锁,相反近年研究有更多证据支持此病为后天形成,部分病儿出生时有正常黄色大便,数周后才出现灰白色大便及黄疸,也提示这些病儿胆道梗阻出生后才发生。

      本病的病因虽多,但最终结果是胆汁排泄通路梗阻,出现阻塞性黄疸,近期研究表明,肝内,外胆道的发育为两个来源,从而可以解释胆道闭锁者胆囊以下管道可以通畅,而肝胆管以上管腔纤维化致闭锁的情况。

      二、发病机制

      本病由于胆道阻塞,胆汁淤积,使肝实质受损,早期肝可轻度肿大,数个月后即可发展为严重胆汁性肝硬化,肝脏明显肿大,质地变硬,表现为褐绿色,呈细颗粒状或结节状,切面可见网络状灰白色结缔组织增生,显微镜下,肝小叶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条索分隔变形,大小不等,形状不一。

      在中央静脉偏位或不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血窦扩张或变窄,肝细胞有胆汁沉着,呈均匀黄染,细颗粒状或粗颗粒状,全部病例可见肝细胞空泡样变性,肝细胞肿胀,肝细胞增生和库普弗细胞动员象,肝内型病理改变在出生后2~3个月可表现为胆汁滞留,肝硬化,出生5~6个月,多数小叶间胆管破坏消失,小胆管排列不整齐,狭窄或闭锁,新生胆管明显减少。

      在汇管区域几乎见不到胆管,肝外型胆管闭锁的肝内胆管开放,而肝外部分或完全闭锁,由于梗阻的部位和范围不同,胆道闭锁的病理改变也有差异,闭锁的胆道在组织学上符合炎症改变。

    2014-09-28 17: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