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莱姆病概述

      莱姆病或莱姆疏螺旋体病是一种传染性的蜱媒病,由伯氏疏螺旋体(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微生物),导致的疾病。

      因为这种病被公认是在1975年10月,在康乃狄克州的老莱姆镇,莱姆镇和东哈丹姆附近地区首次发现而得名。这种病是由于被感染的蜱叮咬而传染的。1982年,美国国家卫生总局的威利·伯格多费(WillyBurgdorfer)和同事从丹敏硬蜱(Ixodesdammini)分离到莱姆病病原体。

      我国于1985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

      莱姆病是一种地区性、全身性、慢性为症性蜱媒螺旋体病。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

    2014-09-28 16:54:03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