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又名蜱传脑炎是由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诊断依据流行季节(春秋季5~7月)在疫区曾有蜱叮咬病史,或饮生奶史,临床表现有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颈肌瘫痪;白细胞升高,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及蛋白质轻度增加;血清学检测补体结合,血凝抑制,ELISA试验阳性,或RT-PCR检查阳性。
一、森林脑炎的检查诊断
1.血象
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升高,多在(10~20)×109/L之间,分类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可高达90%以上。
2.脑脊液检查
色清,透明,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在(50~500)×106/L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糖与氯化物无变化,蛋白质正常或增高。
3.病毒分离
有条件单位可取脑脊液作病毒分离,但病初阳性率较低,死后可取脑组织分离病毒。
4.血清学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FT)及血凝抑制试验(HLT),双份血清效价增加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或CFT单份血清效价>1∶16;HIT单份血清效价>1∶320可诊断,中和试验由于操作较困难,一般只作流行病调查用,目前尚有用ELISA检测森林脑炎病毒IgG抗体方法,较CFI和HIT分别敏感50~200倍及10~80倍,特异性与重复性均好,未发现与乙脑免疫血清存在交叉反应,还有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
5.PCR检查
应用RT-PCR技术检测早期患者血清或CSF中的病毒RN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
6.脑电图检查
多数呈弥漫性慢波或散在慢波,心电图呈T波改变。
二、森林脑炎的鉴别诊断
需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柯萨奇及埃可病毒等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鉴别。
1.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季节为夏秋季,发病年龄主要是10岁以下儿童,发病地区主要在温带及亚热带,临床表现急性期以肌张力升高,强直性痉挛多见,一般不出现弛缓型瘫痪和肌肉萎缩。
2.脊髓灰质炎
多见于幼儿,一般是肢体弛缓性瘫痪,而颈肌,肩胛肌瘫痪使头下垂者少见,鲜有意识障碍。
3.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亦可出现肌肉弛缓性瘫痪,但一般呈对称性,且常伴有感觉障碍。
温馨提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疾病初期可给予恢复期病人的血清,每日注射20~40ml,肌肉注射,直至体温降至38.5℃以下为止。对高热、昏迷、惊厥、呼吸衰竭等症状的处理,与乙脑相同。对瘫痪等后遗症可采用针灸、推拿、理疗、体疗等康复措施。
2014-09-25 16: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