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体病人群普遍易感,但多为隐性感染,发病者由于弓形体寄生部位及机体反应性的不同,临床表现较复杂,有一定病死率及致先天性缺陷率,近年确认本病为艾滋病重要的致命性机会性感染。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威胁,因此我们一定要详细了解他的发病原因与病理,才能做更好的预防。
一、发病原因
弓形体为孢子纲球虫目原虫,1971年Hutchison确认弓形体有双宿主生活周期,其中间宿主广泛,包括爬虫类、鱼类、昆虫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和人,终宿主则仅有猫和猫科动物。
按发育形态分为:
①滋养体(又称速殖体),呈新月形,大小(4~7)×(2~4)μm,近钝圆端有一核,另一端有一小副核。
②包囊,在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组织内发育,囊壁富弹性,内含多个虫体称缓殖子。
③假囊,在组织细胞内,内含速殖体。
④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在猫等终宿主肠腔黏膜上皮细胞内发育。卵囊大小约10μm×12μm,球形或卵圆形,成熟的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各含4个子孢子。
卵囊在猫科体内产生,内含的孢子囊对环境有较强的耐受,可存活1年以上,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在肠内子孢子逸出,穿过肠壁随血流或淋巴系扩散至全身,可侵入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内,以内二裂殖法进行增殖,继则形成多个虫体的集合体假囊,内含虫体即滋养体,滋养体为急性感染期常见形态。当宿主细胞破裂后,可释放出多个滋养体,再侵入其他细胞,如此反复增殖,所导致的病理损害,可引起临床发病。
弓形体不仅可以在细胞浆内繁殖,也可侵入细胞核内繁殖。宿主的免疫力抵抗能减缓虫体繁殖速度,并因之虫体分泌形成富弹性囊壁的包囊,内含多个虫体称缓殖子,包囊多见于脑及骨骼肌,为弓形体在中间宿主的最终形式,可存活数月到数年甚或宿主一生,呈隐性感染状态。近年发现人类弓形体病的弓形体株基因型有三类,Ⅰ型株以先天性弓形体病为多见、Ⅱ型株主要见于一般弓形体病包括艾滋病患者、Ⅲ型株主要见于动物。
二、病理改变
从虫体侵入造成虫血症,再播散到全身器官和组织,在细胞内迅速裂殖,可引起坏死性病变与迟发性变态反应,形成肉芽肿样炎症,多沿小血管壁发展而易引起栓塞性病变。弓形体入侵主要部位肠道一般不引起炎症。最常见的病变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滤泡增生,肝脏间质性炎症或肝细胞损害,黄疸、肝脏肿大,急性心肌炎、早搏、心绞痛,间质性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早期见脑部散在多发性皮质的梗死性坏死及周围炎症,小胶质细胞增生可形成结节,血栓形成及管室膜溃疡,以致导水管阻塞,形成脑积水,此外还可引起脑钙化。视网膜脉络膜炎较常见。尿路感染时尿中可出现红细胞。
温馨提示:弓形体病在感染后8~10天,即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多数为无症状的隐匿型,在严重感染或免疫功能缺陷时临床发病,慢性感染者在包囊破裂时可导致复发,先天性弓形体病,多发生在孕妇体内存在活动性感染时,因此,如发现自己有类似症状时,就一定要到医院就诊,以免疾病危及生命。
2014-09-24 17: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