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确切的病因目前还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迷路小动脉痉挛、局部缺氧、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内淋巴产生过多,或是由于内淋巴囊吸收障碍,而引起膜迷路积水。梅尼埃病的病理改变有蜗管、球囊积水膨大,椭圆囊及半规管的积水较轻。内淋巴压力进一步增高,可引起前庭、基底膜或球囊壁破裂。
梅尼埃病的发病原因:
梅尼埃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众说纷纭。1938年Hallpike和Cairns报告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膜迷路积水,目前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证实。然而膜迷路积水是如何产生的却难以解释清楚。目前已知的病因包括以下因素:各种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损伤(包括机械性损伤或声损伤)、耳硬化症、梅毒、遗传因素、过敏、肿瘤、白血病及自身免疫病等。
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
1、原发解剖生理因素
2000年,发现梅尼埃病患者患耳的前庭水管较狭窄,其外径小于正常组,认为前庭水管狭窄或不显示可能是本病的发病原因。另外,由于血管性原因,导致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的功能不良,这些因素都与膜迷路积水有关。
2、遗传因素
据报道,15%梅尼埃病患者有家族史。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多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本病基因学研究主要有群体凝血因子C同源物(coagulation factor C homology, COCH)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cocyte antigen, HLA)基因和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s)基因、钾离子通道(KCNE)基因等。
3、继发的体质因素
(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不少患者发病前存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忧郁等。本学说认为,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交感神经应激性增高,内耳小血管痉挛,导致迷路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代谢产物潴留。从而使内淋巴生化的特性改变,渗透压增高,导致外淋巴及血液中的液体移入内淋巴间隙,内淋巴生成过多形成膜迷路积水。
(2)内淋巴吸收障碍:内淋巴腔是一个密闭腔隙。内淋巴生成后向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方向流动,并被内淋巴囊所吸收。在此过程中出现梗阻、内淋巴囊发育不良、炎症导致的囊壁纤维变性、管壁增厚等所致的吸收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膜迷路积水。而不少耳科学家发现,梅尼埃病患者的内淋巴囊囊腔内有细胞碎片堆积,内淋巴囊上皮变性,纤维化,萎缩,囊腔消失等,也印证了这一发病机制学说。
(3)变态反应:有人发现部分梅尼埃病患者有花粉症表现,有些则与可疑的致敏食物有关,因此推测本病与变态反应有关。近年的实验表明,内耳是抗原-抗体反应的靶器官,发生变态反应时,聚集在血管纹和内淋巴囊周围的免疫活性细胞释放的组胺、5-羟色胺等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进入内淋巴间隙。
(4)代谢与内分泌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的黏液水肿可发生于内淋巴腔,引起眩晕、听力减退,而应用甲状腺素治疗后,内耳症状可得到缓解。糖尿病患者内耳小血管壁类脂质沉积,管径缩小,影响内耳供血,组织缺氧,代谢紊乱而致膜迷路积水。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可导致对外界刺激的代偿适应能力减退,可能是本病病因基础。
2014-09-13 17: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