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各类肛肠病的诊断依据

      肛裂的诊断依据

      肛裂系指肛管皮肤及皮下组织裂开或形成溃疡。又名“钩肠痔”、“裂肛”。

      1.辨病依据

      (1)症状:便血鲜红,便时肛门疼痛,大便干燥。

      (2)肛检:肛管皮肤全层纵形裂开。

      2.诊断依据

      (1)排便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或少量便血。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一期肛裂。

      (3)有反复发作史。疮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红色或有有脓性分泌物。多见于二期肛裂。

      (4)溃疡边缘发硬,基底色紫红,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疮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多见于三期肛裂。

      肛痈的诊断依据

      肛痈系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间隙急性感染所性成的化脓性病变,又称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辨病依据

      (1)症状:肛门坠胀,便意频频,或感肛旁有肿块,由小变大,疼痛渐渐加重,伴有发热恶寒,甚则高热。有的有大便不畅和小便困难。

      (2)肛检:肛周局部红肿热痛,有波动感,或肛周有压痛,直肠内可触及压痛,肿块,有波动感。

      2.诊断依据

      (1)局部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者,多位于肛提肌以下间隙,属低位肛痈。包括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肛周皮下脓肿、括约肌间隙脓肿。

      (2)出现寒战,高热,乏力,脉数等全身症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局部穿刺可抽出脓液者,多位于肛提肌以上间隙,属高位肛痈。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直肠粘膜下脓肿。

      肛瘘的诊断依据

      肛瘘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以留的腔道。又称痔漏、瘘疮。

      1.辨便依据

      (1)症状:肛旁流脓水,有时疼痛,瘙痒。

      (2)肛检:肛周有外口,条索状管道,肛内有内口。

      2.诊断依据

      (1)有肛痈病史。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可征。

      (2)分类

      a. 底位单纯性行肛瘘: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环直肠下

      b. 低位复杂性肛瘘:具有二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下,具有二条以上外口或内口。

      c. 高位单纯性肛瘘:具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d. 高为复杂性肛瘘:管道二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具有二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3)肛周溃破流脓,可暂时外口愈合,导致 蓄脓呈急性发作的肛痈表现。

    2014-08-06 17:08:55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