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昆虫、脊椎动物及人体内,是动植物和人类的病原菌之一。此外,还可以粘附于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外,还可以粘附于精子表面,从而阻止精子运动。所以如果有相关症状出现时,大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排除疾病因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支原体肺炎感染以秋冬季多见,在大、中、小学校和某些集体单位可引起小流行。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潜伏期较长,可达2~3周。发病时多数患儿表现为咽炎、鼻炎、气管炎和毛细支气管炎,出现发热、头痛、畏寒、咳嗽、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同时伴有咳嗽。咳嗽初期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无痰或伴有少量粘痰,特别是夜间咳嗽较为明显。婴幼儿可表现为喘憋和呼吸困难。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肺炎,发生支原体肺炎的几率是3%~10%。
支原体肺炎感染的病因学
支原体肺炎感染主要病原为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胸膜肺炎样微生物”,为已知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小者,能通过细菌滤器,需要含胆因醇的特殊培养基,在接种10天后才出现菌落,菌落很小,很小超过0.5mm。病原体直径为125~150mm,与粘液病毒的大小相仿,无细胞擘,故呈球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多形态,革兰氏染色阴性。能耐冰冻。37℃时只能存活几小时。
支原体肺炎感染的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平时见散发病例,全年均有发病,以冬季较多。约每隔3~7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其流行特点为持续时间甚长,可达一年。如北京地区1990年流行自1990年1月至 91年3月,持续一年二月之久。除肺炎外,还可表现为支气管炎、气管炎及咽炎。不少门诊病人症状较轻,如不做血清学检查,极易漏诊。学龄儿童患病较多,学龄前儿童亦可发生,如1990年流行时北京儿童医院3岁以下婴幼儿病人占15%,最小一例为1岁半。痊愈后有的可携带病体。
支原体肺炎感染的发病机理
肺炎支原体在发病前2~3天直至病愈数周,皆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它通过接触感染,长在纤毛上皮之间,不侵入肺实质,其细胞膜上有神经氨酸受体,可吸附于宿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纤毛活动和破坏上皮细胞,同时产生过氧化氢进一步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其致病性可能与患者对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有关。感染后引起体液免疫,大多成年人血清中都已存在抗体,所以很少发病。
支原体肺炎感染的病理改变
肺部病变呈片状或融合性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伴急性支气管炎。肺泡内可含少量渗出液,并可发生灶性肺不张、肺实变和肺气肿。肺泡壁和间隔有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浸润。支气管粘膜细胞可有坏死和脱落,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胸膜可有纤维蛋白渗出和少量渗液。
儿童得了支原体肺炎应及早治疗,首选药物是红霉素、罗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早期应用,效果更好。由于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一定的副作用,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家长不可自行给孩子用药。在生病期间,家长要让孩子多休息,卧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最佳室温是18℃~20℃,并保持约60%的湿度,以防呼吸道分泌物变干而不易咳出。还要注意鼓励孩子多饮水,给孩子做一些营养丰富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且宜少量多餐。治疗要彻底,患病期间要注意隔离。
温馨提示:在症状上,支原体感染和细菌、病毒引起的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没有明显差别,患儿都可能有打喷嚏、流鼻涕、发热、咳嗽等症状。所以当孩子感冒长期治疗无效后,要带孩子确诊一下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英汉皮肤性病学词典》《皮肤性病学基础》】
2014-01-10 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