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病高血压很受大家的欢迎,但是低血压却容易被人们忽视,其实低血压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我们要警惕低血压带来的危害,及时的做好预防,也要正确的鉴别诊断低血压,及时发现和治疗。
低血压鉴别诊断
一、体质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临床上主要见于体质瘦弱者,尤以20—40岁的女性多见,可有家族遗传倾向。多数体质性低血压患者虽有明显低血压,但无任何不适症状,仅偶于查体时被发现。此类患者的血压偏低可自幼年持续至老年,甚至终身存在,并不影响患者寿命。少数患者可于劳累、饥饿、脱水等诱因存在时,或病后体质虚弱期出现疲倦、头晕、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可有晕厥发作,应注意与继发性低血压相鉴别,鉴别的主要依据是:体质性低血压患者有长期低血压史而无影响血压的器质性疾病存在,发病年龄、家族遗传背景等对鉴别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二、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的低血压,根据其病因是否明确又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两种。
1、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男性较女性多发。
2、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是指继发于神经系统病变、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或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发作时虽也有与体位变化(直立)有关的血压下降以及伴随血压下降出现的脑部供血障碍,但更主要的是它有明确的病因可查。
3、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此综合征可发生于妊娠后期的孕妇以及腹腔巨大肿瘤患者取仰卧位时,临床主要表现为伴随仰卧位出现的血压骤降和心率增快,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发生原因与增大的子宫或腹腔巨大肿瘤机械性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突然减少有关。患者取侧卧或坐位时,上述症状可自行缓解。
低血压与继发性低血压的鉴别
1、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发病时,除了可以出现典型的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外,还常常伴有受累肢体皮肤粗糙、泌汗障碍以及血压降低等自主神经受累表现。
2、药物性低血压
临床一些药物应用不当,也可引起血压降低或体位性低血压发生,这些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抬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普鲁卡因酚胺等)、镇静催眠药物、抗抑郁药物、交感神经节阻滞剂(如胍乙啶)、氯丙嗪等。
低血压与内分泌疾病鉴别
1、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席蒙一席汉综合征):本症是成年人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其病因主要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垂体结构或功能的破坏,主要包括下列几种:
(1)垂体及其附近肿瘤的压迫浸润;
(2)产后大出血所致的腺垂体缺血性坏死及萎缩;
(3)细菌(包括结核菌)病毒真菌等感染所致的垂体损伤;
(4)垂体手术创伤或放射性损伤等。
2、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原发性甲减):原发性甲状功能减退是指由于甲状腺本身病变,导致甲状腺组织破坏所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常见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机体代谢率降低,如畏寒、脱发、少汗、乏力、体温偏低、食欲缺乏、嗜睡、心动过缓等,严重者还可出现心包积液或部液性水肿等。
3、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本病多见于老年人,低血压和皮肤色素沉着是其重要特征。本病病因主要包括:
(1)肾上腺皮质的自身免疫损伤;
(2)微生物(结核真菌等)感染;
(3)肿瘤破坏或浸润临床主要表现醛固酮和皮质醇分泌不足的特征前者如高血钾低血钠乏力消瘦体位性(直立)低血压等严重时也可发生晕厥或休克;后者常表现为机体反应或应激能力的下降,如乏力、嗜睡、低血糖、闭经、性功能减退,皮肤色素沉着等。
低血压见于大多数患者,但如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后血压也可不低于正常,体位性低血压在本病也很常见,主要与低钠血症造成的血容量不足有关。
2013-10-22 14: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