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是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治疗不当会导致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危害极大。由于小儿麻痹症的无孔不入,让越来越多的儿童面临着巨大的治疗压力。下面求医专家就针对此疑问具体为各位朋友讲解。
针灸如何治疗小儿麻痹症?
1.风热挟湿袭肺
症状:发热汗出,头痛,咳嗽咽红,全身不适,纳呆食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红,苔薄黄,脉濡数。
证候分析:疾病初起,风热扶湿袭肺,肺失宣降,故见发热咳嗽、头痛汗出、全身不适。咽红等。热挟湿邪伤及脾胃,脾胃升降失调,故见恶心呕吐、纳呆食少、腹痛腹泻。舌红、苔薄黄、脉数,为热邪袭肺之象。脉濡为扶湿之征。
取穴:合谷、列缺、曲池、风池。
配穴:高热者、加大椎。肢体疼痛者,加外关、足三里。腹泻不止者,加中院、足三里。呕吐甚者,加内关。
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能散风通络。曲地清泻湿热毒气。宣肺散邪。
2、肝肾亏损
症状:病久肢体病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皮肤欠温,关节纵缓不收,骨骼畸形,舌淡,脉沉细。
证候分析:病久不愈,耗伤精血,损及肝肾。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两伤,筋骨失养,筋滚则弛纵不收,骨枯则畸形变异。肌肉久失气血的德养,则萎缩无力、皮肤欠温。舌淡、脉沉细,皆为精亏血少之象。
取穴:肾俞、肝俞、腰阳关、阳陵泉、悬钟、太溪、曲地、足三里。
配穴:举肩困难者,加肩(骨愚)、肩(骨廖)、巨骨。抬腿困难者,加腰2~5夹脊、群关、环跳。膝关节伸展无力者,加内外膝眼、阴市、梁丘。足外翻者,加商丘、太溪、三阴交。足内翻者,加昆仑、丘墟。脱下垂者,加外关、阳地、阳溪、阳谷。
以背俞穴、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太溪相配,补益肝肾。腰阳关为督脉穴,可壮腰益髓通络。阳陵泉为筋之会,绝骨为髓之会,两穴合用可补益筋髓。曲池、足三里为阳明经穴,可调气活血以润宗筋。
3、湿热蕴结阳明
症状:疾病中期,再度发热,肢体疼痛沉重,转侧不利,拒绝抚抱,烦躁不安,汗多,呕吐腹泻,舌红,苔腻,脉德细。
证候分析: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主德润全身之宗筋。湿热蕴结于胃,胃失和降,则呕吐腹泻。湿热阻滞阳明筋脉,宗筋弛纵,则转侧不利。湿热侵犯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则肢体疼痛沉重。湿热熏蒸于里,则汗多。湿热蕴结,缠绵不去,正邪相争,故见再度发热。热扰神明,则烦躁不安。舌红、苔腻、脉儒细,均为湿热蕴结之象。
取穴:曲池 足三里 阴陵泉 三明交
配穴:上肢转侧不利者,加肩隔、合谷、外关。下肢转侧不利者,加环跳、阳陵泉。
针用泻法。以手足阳明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以手足阳明经的曲池、足三里两穴,清热化湿,疏通经脉,儒养宗筋。阴陵泉、三明交属足太阴经穴,善于健脾利湿。[page]
小儿麻痹症的中医食疗
1、山药200克,陈皮3克,红枣500克,鲜扁豆50克。将红枣肉、鲜扁豆切碎,山药切薄片,陈皮切丝,共同合匀,做成糕,上笼,用武火蒸20分钟即可。适于脾胃虚热者。
2、瓜蒌根粉15克,粳米50克,共煮成粥。适于肺热津伤者。
3、白粳米150克,武火煮沸,文火焖熟,用于日常正餐。适于脾胃虚热者。
4、猪肾22上洗净切成颗烂状,和粳米30克,加入适量葱白、五香粉、生姜、食盐共煮成粥。食用后对小儿麻痹后遗症有显效。适用于肝能亏虚者。
5、鲜百合、粳米各50克,白糖适量。米煮粥至半熟加入百合同煮至熟,调入白糖即成。适于肺热伤津者。
6、红枣10个,粳米100克共煮粥,熟后加冰糖汁少许即成。适于脾胃虚热者。
7、山药、薏苡米各60克,柿霜饼24克,山药、薏米煮熬至熟,再将柿霜饼顾碎入粥中,熬至熟烂即成。适于肺热伤津者。
8、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共煮成粥即可。适用于肝肾亏虚者。
9、赤小豆50克,粳米200克煮成粥,放入适量食盐、少许味精即成。适于湿热浸淫者。
10、米500克,煮粥加适量白糖即可。适于湿热浸淫者。
11、瓜200克,去皮煮汤。适于湿热浸淫者。
12、椹蛋糕:桑椹30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30克,共煎汁,将汁同500克鸡蛋、300克糖、200克面粉和成面团,加入发面,待面发起后,加碱,试好酸碱度,做成糕上笼蒸熟即可。适用于肝肾亏虚者。
2013-09-30 14: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