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肺吸虫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

      肺吸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共患的疾病,发病时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咳嗽、可谈、胸痛等表现,因为发病部位在肺部,所以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一旦发现这种病的症状,就要及时的检查诊断,及时的治疗。那么,肺吸虫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肺吸虫病的症状表现

      1.起病多缓慢,有轻度发热、盗汗、疲乏、食欲不振、咳嗽、胸痛及咳棕红色果酱样痰。

      2.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排棕褐色粘稠脓血便。

      3.荨麻疹等过敏性症状。

      4.急性肺吸虫病起病较急骤,有高热、毒血症。

      5.腰痛、下肢行动困难,甚至截瘫,大小便困难、失禁。

      6.胸腔积液体征,可并发胸膜增厚或脓胸。

      7.腹部可触及囊性肿块,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睾丸等肿大以及腹腔积液。8.脑膜刺激征、偏盲、感觉异常或缺失、视神经乳头水肿。

      肺吸虫病的诊断依据

      1.有在本病流行区进食不熟的石蟹或蜊蛄史。

      2.长期咳嗽、咯血、咯棕褐色果酱样痰,部分有低热、盗汗,肺部体征少,合并胸水时有相应体征,四川肺吸虫病尚可见腹部、胸背部等处的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

      3.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痰直接涂片或24小时浓缩法找到肺吸虫卵者可确诊。(四川肺吸虫病痰中可找不到虫卵)。

      4.X线检查:肺部有边缘模糊的圆形或椭圆形浸润阴影,单房、多房性囊状阴影,肺部阴影时隐时现,变化不定,病变以中、下肺野多见,常伴有少量胸腔积液。

      5.肺吸虫成虫抗原皮内试验,后尾蚴膜试验及(或)肺吸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6.皮下结节或肿块作活体组织检查,发现嗜酸性肉芽肿,内有虫卵或肺吸虫幼虫者可确诊。

      7.脑型肺吸虫病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应与囊虫病、脑肿瘤鉴别。作脑脊液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者可助诊断。


    肺吸虫病的专业治疗导航地图

      肺吸虫病的治疗方法

      1.病原治疗

      (1)硫双二氯酚(别丁):为首选药物,毒性低,口服易吸收,近期治愈率84%~100%,远期疗效80%~90%。剂量:成人1g,每日或隔日口服3次,10~20个治疗日为1个疗程。脑型可重复2—3个疗程。副作甩有头晕、头痛、消化道反应、皮疹等,偶可出现赫氏反应。发生肝脏损害,应立即停药。有严重心脏病、肾病及妊娠时禁用。

      (2)吡喹酮(EMBAY一8440):疗效高、疗程短、服用方便、副作用少,仅有轻微头昏、头痛、乏力等,是一种治疗肺吸虫病有希望的药物。剂量:每次25mg/ kg,3次/日,口服,连服2~3天。脑型患者间歇1周后再服1个疗程。

      (3)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对肺吸虫病也有良好疗效。剂量:30 mg~50mg/kg,每日或隔日服用,10~15个治疗日为1个疗程。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和头痛、头晕等,偶有急性溶血性贫血和精神症状。有精神病史,严重肝、肾疾病及孕妇均禁用。

      (4)阿苯达唑:8mg/kg(1次量不超过400mg),分2次口服,连服7天。

      2.继发细菌感染时,应加用抗生素。

      3.对慢性脑型、脊髓型,合并有压迫症状,药物治疗效果又差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温馨提示:该病可在流行区或到达流行区内,通过生食或半生食石蟹、蜊蛄、沼虾、红娘华或饮用生的溪水及食具(刀、砧板)的污染获得。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切实做到不生食或半生不熟的石蟹、蜊蛄及生水等以预防感染,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便,避免虫卵随雨水冲入溪流污染水源。患者一旦得病,应彻底治疗。

    2013-09-05 16: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