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是一种急性、慢性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所导致的腹泻。如果患上此病那么就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导致脑炎或心肌炎等病症,那么下面就由小编我来为大家介绍下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
中药治疗:
1、湿热泻:夏、秋季多见,适用于急性水样便腹泻,病毒性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
证候表现: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稀或水样,肛门灼红,发热,烦闹,口渴喜饮,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细说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
治则: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茯苓、车前子、苍术等。 发热重:加藿香、柴胡、生石膏。 呕吐:加半夏、生姜。
2、脾胃虚寒泻:适用于急性腹泻之后的迁延与慢性腹泻。
证候表现:病程大于2周,时轻时重,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则:温中健脾、固涩止泻。
常用药: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肉蔻、丁香、赤石脂、石榴皮、鸡内金、鸟梅等。
3、脾肾虚寒泻:适用于重症难治性腹泻。多见于3个月以下小婴儿伴重度营养不良。
证候表现:腹泻日久,久治不愈,腹泻频繁,洞泻不止,大便色淡不臭,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舌淡少苔,脉微弱。
治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常用药:熟附子(先煎)、 红人参(先煎)、苍术、甘草、干姜4g、赤石脂、茯苓、山药等。
4、脾虚泻:适用生后即腹泻或病后伴发腹泻。
证候表现:病程迁延,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大便稀溏,有奶办或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食欲不振,神情倦怠,形体消瘦或虚胖。舌质淡,苔簿白,脉缓弱。
治则:健脾益气、固涩止泻。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苍术、山药、陈皮、焦三仙、鸡内金、赤石脂。脱肛:加黄芪、升麻。
5、伤食泻: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
证候表现:脘腹胀满,疼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溏稀带奶办,不消化,味酸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性急好哭,夜睡不安。舌质淡红,苔白厚腻或淡黄腻,脉滑数。
治则: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常用药:藿香、陈皮、焦三仙、莱菔子、茯苓、半夏、木香、白芍、元胡、鸡内金等。
西医治疗:
1、补液治疗。自1978年WHO和UNICEF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疗法(ORT)作为首选疗法后,在临床上使用30余年来,使得患急性腹泻的儿童死亡人数从每年450万下降到180万,是抗腹泻治疗的革命性进步。调查显示,各国口服补液盐应用的覆盖率与腹泻死亡率呈负相关。2003年WHO和UNICEF又推荐了新的低渗透压口服补液盐,不仅防脱水的效果优于原配方,而且控制其他症状尤其是缩短病程的效果更优。需要注意四个问题:第一,重度脱水、严重呕吐、昏迷等,必须静脉补液,同时要严密监测电解质,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第二,已经发生明显低血容量者要慎重使用低渗补液盐;第三,ORT强调的是“疗法”和治疗理念,而不是“补液盐”本身,在非发达地区,根据补液盐的配方完全可以“自制”家用液体;第四,婴幼儿腹泻要增加母乳喂养,而不仅仅是补“液”。
推荐阅读:<<<宝宝感染性腹泻家居护理全书
[page]
2、抗感染治疗。发病率最高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AD40和AD41)感染,是自限性病毒性胃肠炎,如前说述,此类病毒性胃肠炎可能占据急性感染性腹泻的90%,从这个百分率可以推测临床滥用抗生素的严重程度。
感染性腹泻的西药治疗
细菌性痢疾、伤寒沙门菌、肠弯曲菌、霍乱弧菌等感染导致的腹泻,大多需要抗生素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防止慢性化、控制播散流行等,但部分病情轻者可以自愈。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除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外,还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的并发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对于这类患者应严格禁止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以诱发和加重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急性细菌性胃肠炎导致的腹泻症既可以是感染性的,也可以是耐热细菌毒素所致。前者需要抗生素治疗,后者可以不使用抗生素。是否需要使用,应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比如是否有脓血便、外周血白细胞增加等加以判断。
经验性使用抗生素需要慎重,对于脓血便并发热等全身症状者可以选择抗肠道感染的抗生素,但是,对于腹泻物中没有白细胞者,要警惕大肠杆菌O157:H7感染,不可轻易使用抗生素,否则后果严重;在旅游者腹泻和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的腹泻患者,常见原虫感染,“驱虫”治疗是必须的,否则容易慢性化,并加重基础疾病;艰难梭菌感染多为其他感染性疾病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结果,处理方法要视情况而定。尽可能停止使用抗生素,并使用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果艰难梭菌感染严重,而且仍然必须使用其他抗生素时,应选择加用甲硝唑和口服万古霉素。
利福昔平基本不在肠道吸收,用于治疗肠道细菌感染,副作用低于新霉素。最近研制的硝唑尼特兼有抗原虫和抗病毒等作用,已经被用于包括蠕虫感染和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感染。“肠道抗生素”是否可以用于晚期肝病尤其是肝性脑病患者预防或治疗肠道感染,有待进一步积累临床资料。
3、抗腹泻治疗。前述补液和抗感染治疗均是广泛意义上的抗腹泻治疗,但是这里提及的抗腹泻治疗主要是针对腹泻发生的机制,尤其是针对肠道粘膜损害、肠道液体分泌和肠道蠕动的疗法。包括保护肠粘膜、吸附毒素、抑制肠蠕动(抗动力)和抗分泌等。
(1)保护肠粘膜和吸附毒素。由天然蒙脱石微粒制备的抗腹泻药思密达已经有多年临床应用历史,在治疗儿童腹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对肠黏膜具有一定的覆盖保护能力,并可以加快被损害的肠黏膜的修复,同时具有一定的吸附病毒和毒素的作用。但是该药在成人腹泻中的应用,尤其是严重细菌感染者的疗效有待观察。铋剂和活性炭也有吸附作用,但是抗腹泻作用较弱。
(2)抗分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都可能存在肠道分泌和吸收失平衡的问题。小肠每天分泌量超过50L,在炎症作用下,小肠上皮细胞的分泌迅速增加,远远超过自身吸收能力,大量液体进入吸收能力有限的结肠,故引起大量水样便。据此原理,抗分泌治疗可以达到减少腹泻量、减轻症状、预防和治疗脱水或辅助补液疗法的作用。脑啡肽酶抑制剂消旋卡多曲就是通过抑制由于炎症刺激而导致的肠上皮细胞的分泌增加,达到减少腹泻量和减轻症状的目的。但是,慢性腹泻(包括功能性腹泻如IBS)、结肠炎症(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比如炎症性肠病)引起的腹泻,使用这类药物的价值就很有限,提示在选择用药上需要从腹泻发生的机制出发。
(3)抗动力药。真正的单纯由肠动力增强引起的腹泻不多见,大多出现在使用了胆碱能受体兴奋剂之后,或者是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然而在感染性腹泻,肠上皮受到损害后的炎症因子的刺激,或者是细菌毒素的直接刺激,都会导致肠蠕动增强,部分地使肠腔水分在没有得到充分吸收就排除,成为致腹泻因素。据此,抑制肠蠕动,使肠道动力减弱,就可能减轻腹泻症状,包括肠痉挛后的腹痛症状。因此,抗动力药仍然是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抗腹泻药,比如洛哌丁胺就是常用药。但是不可滥用抗动力药,不仅因为此类药物使用后有腹胀、便秘等副作用,解除平滑肌痉挛的药物还可以引起老年人尿储留,更重要的是肠蠕动的减退会延缓肠道致病细菌及其毒素的排泄,吸收入血也会增加,所以对于表现为痢疾症状的腹泻应放弃使用抗动力药。
4、益生菌和益生元。肠道菌群失调既可以是感染性腹泻的结果,也可以是腹泻的原因,所以对于感染性腹泻患者使用具有调剂菌群平衡的益生菌制剂(包括益生元)是有理论根据和实际意义的。近年来的研究还证实,益生菌尚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对慢性感染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感染性腹泻,甚至对功能性腹泻的治疗,益生菌制剂是有益的。但是,需要重视以下问题:第一,宜把益生菌定位于治疗腹泻的辅助用药;第二,婴幼儿使用益生菌宜慎重,他们未建立稳定的肠道菌群,有可能导致益生菌过度繁殖;第三,合并使用抗生素(无论是口服还是非口服途径)时益生菌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阐明。
小编提示:在治疗感染性腹泻时应该在医师的建议下用药,不能随意使用药物,否则会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小编在此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推荐阅读:<<<在临床上小儿腹泻病因综合分析
2013-07-31 17: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