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颅咽管瘤的手术入路和护理

      颅咽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手术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那么进行手术的时候,有几种入路方法呢?手术时如何进行护理呢?

      颅咽管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1、额下入路

      适合位于鞍内、鞍上视交叉前的颅咽管瘤。手术过程如下:病人仰卧,发际内冠状切口,右额开颅,前方骨窗达眉弓,与前颅窝成一直线为最佳。前额弧形剪开硬脑膜,首先缓慢放出外侧裂的脑脊液,待脑组织塌陷后再抬起额叶底部,向鞍内探查,找到右侧视神经,便可看到肿瘤。肿瘤暴露后用自动脑板牵开额叶,力度要适中。肿瘤多从两侧视神经间隙向前上凸出,先穿刺抽出囊液,再切开囊壁,切除瘤内组织后再小心分离瘤壁,分离过程中要仔细辨认垂体柄,尽量保留。

      2、颞下经小脑幕入路

      适合位于脚间池、斜坡、CPA的颅咽管瘤。手术过程如下:病人侧卧位,以耳尖为中心做颞部马蹄形切口,皮瓣连同骨膜翻向下方。做颞部游离骨瓣。在下吻合静脉的前方抬起颞叶,缓慢放出脑脊液,等待脑张力下降后继续牵开颞叶底面,直到显露出小脑幕缘。在岩静脉窦的后方约1cm处切开小脑幕。可见基底池和斜坡处的肿瘤。先穿刺抽出肿瘤囊液,再小心分离、并分块切除肿瘤囊壁。一般肿瘤囊壁与周围的血管和神经轻度粘连,容易分离。最后调整头位和显微镜的角度,显露并切除鞍背处的瘤体。

      3、翼点入路

      适合位于视交叉下后方,以及向一侧鞍旁发展的颅咽管瘤。手术一般选择非优势半球侧或肿瘤偏向明显侧入路,过程如下:


    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

      病人仰卧,肩部垫高30°头偏向对侧20°-30°,头顶下垂10°,头架固定头部,让手术平面呈水平位。头皮切口从耳屏前1㎝开始,由颧弓中点垂直向上5㎝,沿发际内弧形向内止于中线。切开并游离帽状腱膜约1-2㎝,切开颞肌筋膜、颞肌和骨膜,分离骨膜,暴露眶上缘、额骨颧突、颧弓和颞骨嵴。在额骨颧突后方分离颞肌前1/5及其筋膜,使之与颞肌分离,向外牵开颞肌,避免损伤面神经的颧支。

      做菱形游离骨瓣。咬除蝶骨嵴,以蝶骨嵴为基底放射状切开硬脑膜并四周悬吊。在外侧裂静脉的上缘打开外侧裂,缓慢吸除脑脊液,使脑组织塌陷有利于脑的牵开,如有脑积水术前未处理,可术中穿刺脑室放脑脊液。从鞍区四个解剖间隙分离肿瘤,先行囊液吸除或囊内取瘤,然后分块切除瘤壁,直至肿瘤全切。

      4、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

      适合由鞍区突入Ⅲ脑室前部,并阻塞室间孔引起脑积水的颅咽管瘤。手术过程如下: 病人仰卧位,右额发际内马蹄形切口,后界在冠状缝后1㎝,内侧在中线向前5-6㎝。骨瓣后界在冠状缝上,内侧在矢状窦边缘,不留骨檐。弧形剪开硬脑膜,翻向中线。头抬高20°显微镜前倾20°,在冠状缝向前2㎝之间垂直沿纵裂向双外耳道连线方向分离达胼胝体体部。首先找到双侧胼周动脉,中间白色的为胼胝体。

      以中央前沟为后界向前纵形切开2㎝达透明隔。分离透明隔间腔达穹窿间。在室间孔上方纵形切开穹窿间进入Ⅲ脑室便可看到肿瘤。此时用0.5㎝脑板置入Ⅲ脑室,牵开右侧穹窿、丘脑、透明隔及右侧大脑半球。囊性肿瘤先穿刺缓慢放液,实性肿瘤也要先瘤内切除,然后提起瘤壁,同时用小棉片将双侧丘脑向外推开,提起后壁便可看到导水管上口,用小棉片堵住上口,分块切除瘤壁。瘤壁与Ⅲ脑室侧壁间有黄色的胶质增生层,沿此层分离,电凝时在瘤壁侧,与下丘脑粘连紧密的肿瘤不可勉强切除。

      5、额部纵裂入路

      适合位于鞍上、鞍后,但未进入Ⅲ脑室、无明显脑积水的颅咽管瘤。手术过程如下: 病人仰卧,冠状切口,右额开颅,骨窗内侧到中线,前后长5-6㎝,不留骨檐。弧形剪开硬脑膜,翻向中线,首先从前颅窝找到鸡冠,向后分离达鞍上池,撕开蛛网膜、吸除脑脊液,置自动脑板轻轻牵开右侧额叶,再向后可看到胼胝体膝部,向下可看到肿瘤、双侧视神经、前交通动脉。首先行肿瘤的囊内切除,再切除瘤壁,如肿瘤位于视交叉后下方,囊性肿瘤可轻轻向前剥离,如为实性肿瘤,可切开终板,切除肿瘤。[page]

      颅咽管瘤的手术护理

      颅咽管瘤的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 颅咽管瘤多发于儿童及青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被确诊,心理负担很重,易产生恐惧、悲观心理。另外,开颅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病人往往感到不安、害怕和烦躁,影响休息和睡眠,甚至拒绝手术。为此护士要耐心

      解答病人的各种疑问,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并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视力视野的评估 颅咽管瘤因直接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及视束,有70~80%的病人出现视力、视野障碍。护士可通过粗测初步了解病人的视力、视野情况,具体方法:让病人平视前方,用手指在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等距离活动,检查患者视野情况。在病人前方的不同距离(如1 m、2 m、3 m等处)用手指数评估视力,记录后与术后视力进行比较。

      3 下丘脑损害的观察 颅咽管瘤向鞍上发展增大至第三脑室底部,下丘脑受压,其结果可出现尿崩症、高热、昏迷等症状,以尿崩症多见,记录病人术前3日尿量,为术后观察尿崩症提供数字依据。

      颅咽管瘤的术后护理

      1 下丘脑损害的观察 由于颅咽管瘤手术对下丘脑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易造成尿崩症及水电解质紊乱。准确记录单位时间的尿量变化,观察尿液颜色,必要时测尿比重。遵医瞩定时抽取血标本,进行血生化的检查。当每小时尿量小于250ml时,可暂时不做处理,继续进行观察。当每小时尿量在350~450 m1,血电解质正常时,根据病人年龄及体重不同,使用垂体后叶素2~6 U。

      当每小时尿量为450~550ml时,根据血电解质情况,给予补液。若血钠大于145 mmol/L时,神志清楚的患者可口服白开水进行补液,以促进血钠的排出及防止水分的丢失;不能进食的患者经留置胃管注入白开水。患者血钠小于135 mmol/L时,给予口服补液盐或生理盐水。

      2 神志的评估 术后颅内血肿、电解质紊乱引起昏迷、体内激素水平低下是颅咽管瘤意识改变的主要原因。意识变化突然,并伴有血压升高、脉搏增快、瞳孔不等大时,首先考虑颅内压的改变,提醒医生行CT检查。意识障碍为进行性的,已有电解质的改变,立即留取血标本急查血生化。若血生化正常,病人有乏力等临床症状时,可能是激素补充不足或激素减量过快,造成激素水平低下。总之,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护士应根据多方面的数据来评估其原因,并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推荐阅读:分析颅咽管瘤的症状和检查

      3 视力、视野的观察 术前已对病人的视力视野的情况有所记录,手术以后要对视力视野再进行评估,以掌握手术后的颅内变化,一般在病人术后精神状况好时检查,如果视力视野比术前有所下降,通常为手术损害所致;如果发生突然性的变化,考虑颅内是否出血,及时通知医生、做出处理。

      4 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 瞳孔的变化往往早于生命体征的变化,所以术后一定要加强对双侧瞳孔大小、形态、对光反应的观察,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每15~30 min记录一次,直至病情平稳。血压逐渐升高而形成高血压,常提示颅内高压;脉搏慢而有力,提示颅内压有增高趋势,快而无力表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提示呼吸中枢受损;体温升高,提示有中枢性高热或感染性高热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如体温低、四肢厥冷,说明有休克的可能。

      5 体位及引流管的护理 病人意识清醒,血压平稳,采取头部抬高15~30度斜坡卧位,以利血液回流,降低颅内压,保持引流管畅通,病人头部做适当限制,在翻身、治疗等损伤操作时,动作轻柔、缓慢、角度小,不可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拔脱。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或成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日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瓶和手术部位敷料,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

    2013-07-30 14: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