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为一种称人兽共患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胸痛、咳痰等,因病变多发生在肺部故又称肺吸虫病。本病流行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许多国家。
肺吸虫囊蚴当被吞食后,约30~60分钟即在上段小肠内经胆汁等消化液的作用而脱囊,脱囊后尾蚴穿过肠壁到达腹腔,在腹腔内幼虫先钻入腹壁肌肉内,稍稍发育,约一周后再逸出到腹倥内。可暂时侵入肝脏或穿透横膈到达胸腔,在胸腔内生活数日至十几日后侵入肺实质,并在肺内定居发育,约经60~80天后即成熟排卵。
有些虫体可以在纵隔内游窜,进入心包致成心包炎。或沿纵隔血管向上到达颅底,再经颅底孔进入颅内,开始多侵犯颞叶及枕叶,主要病变为虫体穿行及暂时居留而形成互相沟通新旧不一的隧道及脓肿,在脑内多可找到虫体或虫卵,时间久后也可成为具有厚壁之脓肿,其壁也可部分钙化,有时虫体可向顶叶或底节、内囊视丘处穿行,甚而穿入侧脑室,引起种种严重症状甚或死亡。如侵入脊髓可引起截瘫,虫体侵犯小脑者较少见。虫体偶可侵入到眼眶内致成视力及眼球运动失常。
本病病原体属于吸虫纲,复殖目,并殖科,并殖属。
1.成虫:虫体肥厚,生活时为暗红色虫体形状随其蠕动伸缩而改变,大小长为7~12mm,宽为4~6 mm,厚为2~4 mm,静止时则为短椭圆形,
2.虫卵:形状变异较大,一般为长卵圆形,人痰内者大小为80~118x 46~60um,金黄色,前端稍宽,有一扁平的卵盖,后端稍窄小,卵壳多厚薄不匀,左右亦多不对称,对盖端多有不同程度之增厚,少数可形成小结节,卵内有一大胚细胞及10余个卵黄细胞[1]。
3.生活史:本病为一自然疫源性(或人兽共患病),其自然终末宿主为猫,犬科多种动物,已知者有家猫、野猫、虎、豹、猞猁、狮、家犬、狼狐、猪、獾等,其他已报告者尚有猪、野猪、鼬、貂、水獭等,人亦是重要的终末宿主,但各地区感染度不一。
虫卵随终末宿主痰或粪便排出到水中或潮湿土壤内(卵在干燥时亦迅速死亡),其中胚细胞开始发育,在25~30~C约经3周形成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迅速,在20~25℃时可生活24小时左右。当其找到合适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时,则钻入其体内,毛蚴侵入螺体后在淋巴间隙内的约经一个多月发成胞蚴,胞蚴长椭圆形,两端较狭窄,其体内含胚细胞多个,大约一个月后,其内胚细胞逐渐形成为母雷蚴,母雷蚴由胞蚴体内破出,并向螺之肝部移动,成熟之母雷蚴体内含有早期子雷蚴十余个。子雷蚴离开母雷蚴并在螺肝内继续发育,再经一个月左右逐渐成熟,其体内含有20余个尾蚴,成熟之尾蚴即由此逸出。尾蚴逸出螺体后在水中能生存1~2天。
卫氏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为多种淡水蟹及蝼蛄类,在我国已证实者有9属,21种。
人被感染除去直接食入外,尚可因食具、手被活囊蚴所污染而食入。此外喝被囊蚴污染的河水或溪水亦可被感染。
根据试验在蟹体内的囊蚴,加热处理,摄氏55℃30分钟才死亡,70℃时则需10余分钟才死亡,如将其浸泡在10%盐水中72小时后约有40~50%存活。浸泡在绍兴酒(含酒精约12.2%)内72小时约有48~87%仍存活。
2013-07-23 16: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