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项目 | 检查措施 |
血清学检查 | 主要用于检测抗HSV-1和抗HSV-2抗体,诊断HSV的原发性感染,进行HS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可采用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试验和放射免疫试验等法检测,在现代,用HSV-2 gD2糖蛋白作抗原检测抗HSV-2抗体,用HSV-1 gDl或gC糖蛋白作抗原检测抗HSV-1抗体,敏感性高,并且可区分抗HSV-1与抗HSV-2抗体,但是,此类检查只能说明患者发生过HSV显性或隐性感染。 |
电镜检查 | 取水疱液或病变脑组织制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阳性率为50%,但HSV与其他疱疹病毒在形态上难以区分,免疫电镜检查较为特异。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是用对应某一种抗原的抗体(这里被称为一抗)与细胞孵育结合,在采用对应一抗(也就是抗一抗)的抗体(这里被称为二抗,二抗上偶联有荧光素分子)与细胞孵育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单份血清效价≥1:64或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增长或有IgM抗体出现即可诊断为立克次体感染。本法不能区分患者感染的立克次体的类型。特异性抗立克次体的IgM抗体的出现提示新近感染。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酶联免疫技术。用于检测包被于固相板孔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即用酶标记抗体,并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载体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最后通过酶作用于底物后显色来判断结果。 颜色反应的深浅与标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的量呈正比。此种显色反应可通过ELISA检测仪进行定量测定,这样就将酶化学反应的敏感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起来,使ELISA方法成为一种既特异又敏感的检测方法。 |
针刺试验 |
针刺试验也称皮肤非特异性过敏反应,即针刺后12-48h开始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发展为水疱、脓疱和结痂,约1-2周消退。在白塞病中的阳性率57.9%-70%,高于正常人群,在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其诊断的特异性较高。与病情活动有一定相关性,病情重时阳性率高,程度重。 |
涂片 | 涂片是检测血液中或者组织中的包括淋球菌、新型隐球菌、梅毒螺旋体、白喉棒状杆菌等病原体的一种检查方法。涂片检查中未检出绝对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数量及所在部位应该正常。 |
皮损 | 皮损是皮肤因为受外界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或者是体内的病变而造成的皮肤损伤。大多数皮肤病的皮肤损害的形状及排列都具有一定规律,清楚地认识皮损的形状与排列有助于皮肤病的诊断和观测皮肤病的进展及预后。皮肤健康,没有任何疾病症状。皮肤没有因为受外界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或者是体内的病变而造成的皮肤损伤。 |
治疗方式 | 实施细则 |
药物治疗1 | (1)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可选择性地抑制病毒复制,减少新损害的发生,减轻疼痛,缩短创面愈合及排毒时间,对原发性或初次发作的GH,0.2g,口服,5次/d,连用7~10天;对复发性GH,0.2g,口服,5次/d,连用5天,或0.4g,口服,3次/d,连用5天,或0.8g,口服,2次/d,连用5天,轻症患者1~1.6g/d,分5次口服,连用5~7天;重症病人15mg/(kg·d),静注,连用5~7天。 |
药物治疗2 | 膦甲酸钠对有TK基因缺陷的耐ACV病毒感染者,可用膦甲酸钠40mg/kg,静注,每8小时1次,至痊愈。 |
药物治疗3 | 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0.6~0.8g/d,口服或肌注,连用5~7天。 |
药物治疗4 | 磷甲酸(TrisodiumPhosphonoformate,PFA)40-60mg/kg/d,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连用4次,可用于AIDS合并HSV感染,外用0.3%-1%PFA霜,副使用有肾毒性及钙磷代谢紊乱。 |
药物治疗5 | 双羟丙氧甲基乌苷(更昔洛韦,Ganciclovir,DNPG):5-10mg/kg/d,分3次静注,连续14天,副作用有造血系统抑制及肝损害。 |
药物治疗6 | 氟阿糖碘胞苷(FIAC) |
药物治疗7 | 消炎痛(Indomethacin):25mg口服,每日3次。作用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助于减少GH的复发,促进conA及PHA(植物血凝素)刺激所发生的细胞增殖作用,加强NK细胞的杀伤能力,可用于复发GH的治疗。 |
物理治疗1 | 聚肌胞(Poly ZIC):肌注,隔天1次,连用5~7天。阿糖胞苷(cytarabine)也可使用。 |
物理治疗2 | (2)α,β及γ-干扰素(α,β,γ-IFN)100万u/d,共5~7天。2个月后重复1次,与对照组相比,复发次数明显减少,对减轻症状和预防感染也有效。 |
“本指南由特约医生供稿,请谨慎参阅. ”
2013-05-08 10: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