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

      简介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 23.5%~74%。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广泛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 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症状,因症状特征而有不同命名。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疼等其他功能性症状,且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需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方可确诊。

      1.功能性食管疾病分类

      1.1 功能性烧心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2 推测源自食管的功能性胸痛

      1. 胸骨后非烧灼样疼痛或不适。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3 功能性吞咽困难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固体和(或)液体食物通过食管有黏附、存留或通过异常的感觉。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4 癔球症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喉部持续或间断的无痛性团块或异物感。

      2. 感觉出现在两餐之间。

      3. 没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痛。

      4. 没有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5.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2.1 功能性消化不良

      必须包括

      1. 以下1条或多条:

      a.餐后饱胀不适

      b.早饱感

      c.上腹痛

      d.上腹烧灼感

      并且

      2. 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2.1.1 餐后不适综合征

      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2条:

      1. 进食正常食量后的出现餐后饱胀不适感,每周至少发生数次。

      2. 早饱感,抑制了正常进食,每周至少发生数次。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支持诊断的标准:

      1. 上腹部胀气或餐后恶心或过度打嗝。

      2. 可能同时存在上腹疼痛综合征。

      2.1.2 上腹疼痛综合征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中等程度以上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每周至少1次。

      2. 间断性疼痛。

      3. 不是全腹痛,不位于腹部其他部位或胸部。

      4. 排便或排气后不能缓解。

      5. 不符合胆囊或Oddi括约肌疾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支持诊断的标准:

      1. 疼痛可能为烧灼样但不包括胸骨后疼痛。

      2. 疼痛通常由进食诱发或缓解,但也可能在禁食时发生。

      3. 可能同时存在餐后不适综合征。

      2.2 嗳气症

      2.2.1 吞气症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每周至少发生数次反复嗳气。

      2. 可以客观地观察或检测到吞咽空气。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2.2.2 非特异性过度嗳气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每周至少发生数次反复嗳气。

      2. 没有过度吞咽空气的证据。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2.3 恶心呕吐

      2.3.1 慢性特发性恶心

      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每周至少发生数次恶心。

      2. 不经常伴有呕吐。

      3. 胃镜检查无异常或不存在可以解释恶心的代谢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2.3.2 功能性呕吐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呕吐平均每周发生1次或1次以上。

      2. 不存在进食障碍、反刍或主要精神疾病(依据DSM-IV)。

      3. 不存在自行诱导或长期应用大麻素,且不存在可以解释反复呕吐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2.3.3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同样的呕吐症状反复急性发作,每次发作持续不超过1周。

      2. 在前1年有3次或多次间断发作。

      3. 在发作间期无恶心和呕吐。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支持诊断的标准:

      有偏头痛病史或家族史。

      2.4 反刍综合征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持续或反复地将刚进食的食物反入口中,随后吐出或再咀嚼并吞咽。

      2. 反刍前无干呕。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支持诊断的标准:

      1.反刍前一般无恶心。

      2.当反入物质变为酸性时此过程停止。

      3.反流物是可以辨认的食物,并且无难闻的气味。

      3. 功能性肠道疾病

      3.1 肠易激综合征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

      1. 排便后症状缓解。

      2.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 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筛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3.2 功能性腹胀

      必须包括以下2条:

      1. 3个月内每月至少有3天反复出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

      2. 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他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3.3. 功能性便秘

      1. 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多条:

      a .排便费力(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b .排便为块状或硬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c .有排便不尽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d .有肛门直肠梗阻和(或)阻塞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e .需要用手操作(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撑排便)以促进排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f .排便少于每周3次。

      2. 不用缓泻药几乎没有松散大便。

      3. 诊断IBS的条件不充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3.4 功能性腹泻

      至少75%的时间内大便为不伴有腹痛的松散(糊状)便或水样便。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3.5 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

      肠道症状不是由器质性疾病所致,且不符合前面定义的疾病诊断标准。

      4.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持续性或近乎持续性腹痛。

      2. 与生理行为(即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仅偶然相关。

      3. 日常活动能力部分丧失。

      4. 疼痛不是伪装的。

      5. 不符合可能解释疼痛的其他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检查

      首要的是要做胃镜、肠镜、钡餐等排除器质性病变。

      治疗

      功能性胃肠病关键是调养,用药为辅,针对病因纠正激发因素。

      此病的预防:便秘型的病人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粗粮,早晨起床后要适量喝水,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即便排不出大便也要定时蹲便,以形成条件反射;另外经常做腹部按摩操、多运动、保持乐观情绪等均可改善病情。

      对于功能性胃肠病,除了西医的常规治疗外,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常用四大方法如下: 1.疏肝理气法 适应证:肝脾不和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腹痛后就想大便,便后疼痛一时减轻。苔多薄白,脉弦。 辨识要点: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体质壮实或为女性伴有情志症状。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以痛泻药方为主 炒白术3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8g、木香8g、当归12g、元胡10g、川楝子10g、百合15g、钩藤25g、合欢花12g、生龙牡各 20g、甘草6g。 2.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湿浊(热)痞阻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样痛,泛酸嘈杂,厌食嗳气,有腹胀腹泻,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胃脘痞满+苔腻。 处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枳壳10g、甘草3g、木香10g。 3.消食导滞法 适应证:饮食积滞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嗳腐厌食,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嗳腐厌食+苔垢腻。 处方:枳实消痞丸或保和丸 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木香6g、槟榔10g、神曲15g、焦山楂15g、茯苓10g、莱菔子15g、炒谷芽30g、 炒麦芽30g、鸡内金10g、甘草3g。 4.健脾和胃法 适应证:脾胃虚弱证。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体质虚弱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 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炒谷芽20g、炒麦芽20g、鸡内金10g。

    2013-04-12 16:23:31

功能性胃肠病在线咨询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