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髋关节表面置换临床稳定性进展

      髋关节表面置换是一种具有创伤小、术后活动度好、能保留较多股骨侧骨量等优点的髋关节重建技术,现就其临床稳定性的进展简述如下。

      髋关节表面置换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手术技术不成熟、易造成股骨颈骨折、聚乙烯臼杯易磨损、假体存活率较低等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髋表面置换被看作是一类价值不高的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材料学的进步和技术细节的改进,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结果,髋关节表面置换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De Smet等 2002年报道了310例髋表面置换术的短期随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01年,假体生存率为9917%。2004年Daniel等报道446例髋表面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间313年,假体生存率为9918%。

      Amstutz等报道400例髋表面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间315年,假体生存率为9414%。在2005年Treacy等报道144例在 1997年、1998年完成的一期髋表面置换术的随访情况,假体生存率为98%。当然,目前关于新一代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报道随访时间还较短,要证明其的稳定性尚需中远期随访结果的支持。

      RSA ( roentgen stereophotogrammetric analysis) 系统可以用来间接判断植入物稳定性,其原理是测量术后早期X线片中植入物在各个方向上偏移。Glyn2Jones等采用RSA分析了22例行BHR髋表面置换的髋关节,结果显示, 2年内股骨假体在X线片上的偏移仅为012 mm,明显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

      Itayem等同样采用了RSA分析了20例行BHR表面置换的髋关节, 2年内的各方向偏移表现均好于传统THA。当然,将RSA系统用于判断表面置换稳定性,其准确率还需检验,而且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关节假体长期稳定性, 但至少髋表面置换假体在早期偏移方面表现良好。

      Kishida等采用测量骨密度(BMD)的方法对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术后稳定度进行了研究。他进行了一个分组对照实验, 13例患者行BHR髋关节表面置换, 12例行THA术,使用DEXA系统测量其术后2年的BMD。在疼痛、关节活动度及行走能力评分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作者发现表面置换组患者的BMD明显优于THA组,说明表面置换的患者具有更佳的骨质条件。

    2013-01-09 12:27:02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