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肿瘤放疗科诊疗范围

燕达国际医院   2011-11-05

  肿瘤放疗科 科室项目

  1、脑瘤

  (1 ) 神经胶质细胞瘤

  有计划地采用手术、放疗或有选择的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1.术后放疗

  (1) 星形细胞瘤:一般认为星形细胞瘤为良性肿瘤。但有浸润生长的生物行为,应选择性做术后放疗,肿瘤未能全切者均需做术后放疗。放疗原则为局部照射,靶区范围以术前脑CT或MRI所显示肿瘤区外放2cm。肿瘤剂量50GY~55Gy,常规分割。有条件者可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肿瘤剂量为60GY,常规分割。复发或有转移者可配合化疗。

  (2) 恶性脑胶质细胞瘤:通常指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所有病人均需做术后放疗。靶区范围:局部扩大野,即术前CT或MRI所显示肿瘤及水肿区外3cm的范围。肿瘤剂量45GY~50Gy后缩野至肿瘤残存区加至总量60GY~64Gy,常规分割。多发病灶者可先行全脑放疗45 Gy,如病情允许可缩野加量至60GY~64GY,常规分割。

  2.单纯放疗

  神经胶质瘤原则上不采用单纯根治性放疗。对个别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禁忌的恶性胶质瘤的病例可给予单纯放疗。条件允许者最好有组织学诊断(立体定向活检)。并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放疗计划,靶区范围及剂量同恶性胶质细胞瘤。追加剂量可采用缩野技术或三维适形放疗。

  (2 ) 脑干肿瘤

  脑干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占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8.8%~25%。主要为神经胶质细胞瘤。手术很困难,尤其弥漫浸润性病变,活检危险仍很大,有较高的死亡率。故目前放疗是治疗脑干肿瘤的主要手段。

  【诊断要点】

  1.常见症状 多发性颅神经损伤,锥体束征,共济运动障碍,颅内压增高征,精神或智力改变等。

  2.临床检查 仔细检查有无脑干肿瘤所特有的定位体征。

  3.影像学检查 通过MRI或脑CT扫描了解脑干肿瘤所在部位、扩散情况,有助于正确诊断及靶区确定。

  【治疗】

  1.单纯放疗 多采用两侧平行对穿野,靶区大小以MRI 或CT所显示肿瘤范围外放2cm,有条件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放疗剂量50Gy~60Gy。每次剂量为1.8GY~2Gy。也可采用超分割照射技术1Gy, 1.1Gy, 1.17Gy,每天两次照射,间隔4.5~6小时,总剂量66 Gy~72 Gy。

  2.术后放疗 脑干外生型,局灶肿瘤有可能行肿瘤部分切除术,术后施以放疗,放疗原则、剂量同单纯放疗。

  3.其他治疗 如有颅内压增高征,放疗前需用药物控制,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或行脑室脑池分流术后再开始放疗,放疗前一天或当日开始用地塞米松预防脑水肿。

  (3 )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后颅窝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少见。该肿瘤起源于小脑原始神经外胚层。位于小脑蚓部或小脑半球。肿瘤局部扩展,可侵及脑干,第四脑室底,诊断时约有10%~25%已有脑脊液播散(尸检CSF转移率>50%)。有5%左右发生颅外(淋巴结,骨等)转移。

  【诊断要点】

  1.常见症状 颅内压增高征,小脑损伤征或四脑室受侵所致神经压迫症状。

  2.临床检查 头围增大,平衡障碍,共济失调,肌力下降等。

  3.影像学检查 CT或MRI可显示肿瘤侵及范围及颅内情况。

  【治疗】

  该肿瘤是放射较敏感的肿瘤,手术加术后放疗是当前有效的治疗手段。如何选择性的配合化疗,在临床研究中无结论性意见。

  1. 放疗 无论肿瘤切除多少,术后均需放疗。全脑30GY~40 Gy,单次剂量1.8 Gy,全脊髓肿瘤量为30GY~36 Gy,分割剂量1.5GY~1.8 Gy,后颅窝加量至50GY~55 Gy,分割剂量1.8 Gy~2 Gy,有条件者最好采用三维适形照射技术。尽量保护正常脑组织。

  2. 其他治疗 降颅压,支持治疗。

  (4 ) 室管膜肿瘤

  室管膜肿瘤来源于原始室管膜上皮。2/3发生于幕下第四脑室,1/3发生在幕上。分良性的室管膜瘤及恶性的室管膜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肿瘤之一。诊断时,幕下肿瘤已有3%~16%的患儿出现脑脊液种植性播散(幕上的仅为0.3%)。

  【诊断要点】

  1.常见症状 肿瘤多位于第四脑室,故极易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梗阻而出现颅内压增高征以及相应的神经麻痹征,小脑征。

  2.临床检查 头围增大,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3.影像学检查 CT或MRI检查可显示病灶范围。

  【治疗】

  1.术后放疗 首选手术,是否完整切除明显影响预后;但多数不能完整切除,即使完整切除,也有潜在复发的危险。故术后放疗可增加局控率。单纯手术局控率为0,生存率约13%左右,手术+放疗局控率可达45%~50%,5年生存率57%~67%,10年生存率27%~50%,15年生存率10~25%。

  2.照射范围 室管膜瘤的术后照射范围一直有争议。一般情况,幕上室管膜瘤仅行肿瘤区外2cm范围内的局部放疗。室管膜母细胞瘤给予全脑放疗,瘤床追加剂量。幕下室管膜瘤采用全脑+颈段脊髓+瘤床追加剂量。室管膜母细胞瘤行全脑,全脊髓放疗及瘤床追加剂量。也有主张位于幕下的良性室管膜瘤,因瘤体大未能完全切除,也需做全中枢放疗。

  3.照射剂量 肿瘤剂量全脑30GY~40 Gy,脊髓30~36 Gy,瘤床总剂量50GY~55 Gy。均为常规分割。如采用三维适形或立体定向分次放疗技术追加剂量,肿瘤残存区可达55GY~65 Gy。

  4.其他治疗 降颅压,支持治疗。

  (5 )松果体区肿瘤

  该区肿瘤发病率仅占颅内肿瘤的0.4%-1%,80%以上发生于青少年。这是一组来源各异的肿瘤,每一种肿瘤有其相对独特的病程和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与预后也不同。约69%为胚生殖细胞来源的肿瘤(生殖细胞瘤占大多数,其次为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内胚窦瘤等),约14%是来源于松果体实质细胞的肿瘤(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约17%为胶质细胞瘤。

  【诊断要点】

  1.常见症状 颅内压增高症状,内分泌紊乱症状,性早熟、尿崩症等。

  2.临床检查 视乳头水肿,外展神经不全麻痹,双眼上视困难等。

  3.影像学检查 CT或MRI可显示肿瘤范围。

  4.血清和脑脊液中甲种胎儿蛋白(AFP)和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检测。

  【治疗】

  1. 手术治疗 因肿瘤深在,手术切除十分困难,往往仅能切除一小部分或仅仅是取活检以便获得病理诊断。

  2. 放射治疗 除生殖细胞瘤外的该区各类肿瘤均以术后放疗为宜。如没有确切的脑脊液播散的证据,原则上采用肿瘤区局部照射技术。肿瘤剂量55GY-60GY,单次剂量为1.8GY-2GY。生殖细胞瘤(含鞍区生殖细胞瘤)如果已经有了明确的病理诊断,应给予全颅脑、全脊髓放疗,肿瘤量达30GY后,原发病灶区加量至50GY-55GY,颅脑采用常规分割,脊髓的单次剂量以1.5GY-1.8GY为宜。有的病例不宜手术或病人拒绝手术,可给予肿瘤局部照射(2-3个照射野),肿瘤量达20GY-24GY后的次日复查脑CT或MRI,与放疗前近期CT或MRI比较,如果肿瘤明显缩小,提示生殖细胞瘤的可能大。射野应改为全颅脑,全脊髓照射,剂量同术后放疗。如果肿瘤无明显变化,提示该肿瘤对射线不敏感,应再请神经外科会诊争取手术治疗。如果仍无条件手术,应给予肿瘤局部照射加量至55GY-60GY。可采用常规外照射的技术,有条件者最好采用三维适形,或立体定向分次放疗的技术追加肿瘤局部剂量。

  3. 化学治疗 可有计划的选择性的与手术,放疗配合治疗。不宜单纯化疗。

  (6)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发病率较低,仅占颅内肿瘤的0.85%-1.5%。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特别是伴有免疫缺欠综合征的病人发病率高。大多数属于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多为中或高度恶性。几乎全部发生在脑组织,三分之二发生在幕上,26%-50%为多发病灶。

  【诊断要点】

  1.常见症状 多数病程短。颅内压增高征和肿瘤所在部位引起的相应的限局性体征。

  2.临床检查 做全面的体检除外颅外各个系统恶性淋巴瘤存在的可能。

  3.周围血象检测 往往病人末稍血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增高。

  4.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生化及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但颅内压增高病人腰椎穿刺应慎重。

  5.影像学检查 增强CT或MRI可提示肿瘤范围与大小。

  【治疗】

  1.手术治疗 单纯手术治疗疗效很差。

  2.放射治疗 颅内恶性淋巴瘤的放射敏感性低于颅外的恶性淋巴瘤,但放疗有显著的近期疗效。手术加术后放疗是目前的理想治疗方案。局部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多数学者认为最佳放疗剂量是:全脑45GY,肿瘤局部加量至55GY-60GY。如果是多发病灶,全脑剂量应为50GY。常规分割。脑脊液细胞学阳性者可做全颅脑、全脊髓放疗。

  (7 ) 脑膜瘤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肿瘤,其发病率为15.3%-19.2%,仅次于胶质瘤。多为良性。

  【诊断要点】

  1.常见症状 颅内压增高征及肿瘤压迫周围脑组织,颅神经所引起的相应局灶症状。

  2.临床检查 检查局灶症状及体征。

  3.影像学检查 CT 和MRI可显示肿瘤部位与大小。

  【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式。

  2.术后放射治疗 手术完整切除的良性脑膜瘤不做术后放疗。密切随诊,如有复发应再次手术,但术后应辅以放疗。颅底、小脑桥脑角、海棉窦的脑膜瘤很难彻底切除,一般都要予以术后放疗。恶性脑膜瘤无论手术切除是否彻底,均应予以放疗。放疗采用局部照射的方法,肿瘤剂量50GY-55GY,常规分割。恶性脑膜瘤的肿瘤剂量为60GY。对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人可依病情决定是否适宜单纯根治性放疗,如果适宜单纯放疗,肿瘤剂量应为60GY-70GY,常规分割。照射野应采用多野,有条件者采用三维适形或立体定向分次放疗技术,尽量减少正常脑组织所受剂量及被照体积。

  (8)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好发于垂体前叶,有内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发病率高于无内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垂体腺癌的发病率<1%。<>

  【诊断要点】

  1.常见症状 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以及受压颅神经麻痹症,尿崩症,以及内分泌紊乱等。

  2.临床检查 检查视力视野,颅神经功能是否有改变。实验室检查,需测定GH、PRL、ACTH、TSH、FSH有无异常。

  3.影像学检查 蝶鞍平片:观察蝶鞍大小及是否有骨破坏CT和MRI可显示肿瘤大小,侵及范围及邻近骨质破坏情况。

  【治疗】

  除微腺瘤(肿瘤<1㎝)以外,常规选择手术和术后放疗的综合治疗。<>

  1.术后放疗 放疗原则上采用三野局部等中心照射技术。要确保肿瘤处于等中心上,并保护好晶体。放疗剂量成人为45GY-50GY,儿童为40GY-45GY,均为常规分割。

  2.单纯放疗 对有手术禁忌症或病人拒绝手术;肿瘤复发不适宜再手术者;无瘤内出血卒中者;无视力视野严重受损者,可选择单纯放疗。照射原则及技术与术后放疗相同,总剂量可提高至54GY。

  (9)脑转移瘤

  颅内转移瘤是颅外组织脏器的恶性肿瘤转移到颅内,形成单一或多发转移瘤。颅内转移瘤多为癌转移,占颅内转移瘤的90%以上。75%左右为多发转移瘤,15%左右的患者原发癌确诊后发生颅内转移。部分患者首发颅内转移瘤,数月后确诊原发癌的部位,但其中约有30%-50%转移瘤的原发灶不明。

  【诊断要点】

  1.常见症状 颅内压增高症状,肿瘤及其水肿区压迫的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2.临床检查 注意原发病灶的病理分类,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原发灶的治疗情况及目前状况。有否颅内压增高及局灶神经压迫症状。

  3.影像学检查 MRI和CT可显示肿瘤大小、数量及部位,MRI优于CT。

  【治疗】

  1.首发颅内单发转移瘤,原发灶不明者,如条件允许应首选手术切除,以便明确病理诊断,有助查找原发灶及制定全程治疗计划。原则上应做术后全颅脑放疗,40GY-45GY,常规分割。

  2.原发癌与脑转移瘤同时诊断者,依病理类型及病情而定:全脑放疗,根据病情加化疗;化疗加颅内转移灶的立体定向放疗(≤3个病灶)。照射剂量,全脑40GY,肿瘤局部追加剂量至60GY,常规分割。

  3.原发癌己控制后发生颅内转移者,如果为单发病灶,局灶压迫症状较重,可先行立体定向放疗后再行全脑放疗。如为多发转移瘤,无条件肿瘤局部追加剂量者可行全脑照射,照射剂量:全脑40GY-45GY,常规分割。现在多采用每次3GY, 10次总剂量30Gy。两种照射方法生存率相仿,但后一种方法可在短期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3个病灶可先行全脑放疗,局部追加剂量的方法,可采用常规外照射技术,也可采用立体定向放疗技术。

  4.软组织肉瘤、高分化腺癌等对射线不敏感的肿瘤,颅内单发转移灶,可行肿瘤局部照射。肿瘤量60GY-66GY为宜,常规分割。有条件者可采用立体定向放疗。是否要施以全脑放疗有争议。

  2、 鼻 咽 癌

  鼻咽癌约90%以上是低分化鳞癌,其次是高分化鳞癌和未分化癌,而腺癌、囊腺癌等则少见。就诊时约60—80%病人伴有颈淋巴结肿大,其中1/2为双侧,以颈部肿块为首发症状的约占40%,易误诊为淋巴结结核和淋巴瘤。部分病人有颅神经侵犯。

  [诊断要点]

  1. 临床症状 血涕、鼻堵,耳鸣、耳聋、听力减退、头痛、面麻及复视是鼻咽癌最常见的症状,晚期时可出现眼睑下垂、眼球固定、吞咽活动不便、伸舌偏斜、声哑、张口困难及颈淋巴结肿大等症。

  2. 临床检查 鼻咽部检查为重点,可借助后鼻镜或鼻咽光导纤维镜检查,窥视鼻咽各壁的改变,并依次检查鼻腔后鼻孔、口咽、眼、耳、喉及12对颅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反应,颈和锁骨淋巴结的改变。常规全身体格检查是必需的。

  3. 影像检查 常规鼻咽侧位片、颅底平片对原发肿瘤及颅底骨改变可见一斑。CT或MRI扫描检查对鼻咽部肿瘤及邻近结构受侵或颅底骨破坏、颈淋巴结转移等的显露更直观、更理想。

  4. 血清学检查 EB病毒抗体的检测阳性者,对鼻咽癌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EA/IGA的阳性反应,更有其特异性。

  5. 病理检查 经鼻腔或口腔钳取鼻咽部肿瘤组织作病理检验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临床难以获得鼻咽部病理标本时,可考虑行颈部淋巴结活检术。

  [治疗]

  鼻咽癌首选放射治疗手段,放疗后五年生存率为30—70%,平均50%,是可治愈性肿瘤。放射治疗通常采用6MV—X线,辅以电子线治疗原发灶及颈转移淋巴结。192铱(192Ir) 高剂量率近距离后装治疗,可作为原发灶推量照射。

  (1)根治性放疗——争取放疗后存活五年以上。颅神经(-),锁骨淋巴结(-),淋巴结6cm以下,远转(-)。

  (2)高姑息放疗——首程放疗的Ⅲ期晚,Ⅳ期早患者。

  (3)低姑息放疗——首程放疗的Ⅳ期晚病变。 二程放疗后复发或转移。

  3、原发性肺癌

  原发性肺癌的发病率在逐步递增,现约占肿瘤发生率的16%,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等大城市居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的病理类型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小细胞癌20%左右。肺癌的早期诊断困难,临床诊断的肺癌病例中,早期可手术病例(I、II期)仅占20%左右,局部晚期病例(III 期)约占40%,另有40%的病例在确诊时已伴有远地转移。

  [诊断要点]

  1.病史:长期的吸烟史、职业环境、家族史。

  2.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为刺激性干咳,咳嗽性质改变、痰血、胸痛、声音嘶哑,气急、呼吸困难以及转移所致的相应症状和体征。肺癌的肺外表现甚多,除了常见的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还可有异位激素分泌、神经肌肉系统、结缔组织和骨骼系统、脉管系统、血液系统以及皮肤表现,识别肺外表现有助于提高肺癌的诊断。

  3.放射学检查:胸片正侧位、分层摄片、胸部CT及MRI了解胸腔病变范围及扩展情况。若有相应症状需作其它部位有关影像学检查,除外转移性病灶。

  4.B超:常规排除肝脾、肾、肾上腺、腹部淋巴结等部位转移病灶,并行胸腔积液测定。

  5.其他诊断方法:痰液找癌细胞检查。浅表肿块或种大淋巴结穿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胸腔镜、纵隔镜、骨髓穿刺活检、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相关生化和免疫检查均有助于诊断的确立,可酌情选择。

  [治疗]

  (一) 非小细胞肺癌

  1. 治疗原则

  (1)Ⅰ~Ⅱ期: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对不能耐受手术或坚决拒绝手术者可行放射治疗。

  (2)Ⅲa期:对可手术的病例,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由于单纯手术疗效差,术后需要行辅助性放疗和化疗。这类病例是目前临床研究比较活跃,包括术前放化综合治疗(Chemoradiotherapy)和单纯化放综合治疗的研究。对手术切除有困难者,可先试行术前化放疗,然后重新考虑手术的可能性。对无手术指征者,采用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以及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3)Ⅲb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放疗和放化综合治疗。

  (4)Ⅳ期:以全身化疗为主,辅以免疫治疗和中药治疗。放疗仅作对症处理的手段。

  2. 根治性放疗适应征:

  (1)确认肺癌可以手术探查但因某种原因不能进行手术者。

  (2)病变局于一侧肺有同侧肺门或同侧和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及/或同侧锁上转淋巴结移者。

  (3病变直径〈3cm者。

  (4病理属未分化癌,尚无远隔转移者。

  (5)肺门或纵隔虽有转移, 但150cm2的照射面积能将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完全包括在内者。

  (6)无胸膜或心包受累也不合并严重感染者。

  3、姑息性放疗适应症

  (1)肺瘤虽小, 但全般状态不佳或肺瘤较大而全身情况良好者。

资讯推荐

早期肺癌的几大症状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但是肺癌发病隐渐,它的早期症状并不多,有的人甚至毫无觉察,只是在体检时才偶尔...

早期确诊肺癌需要遵循哪些...

  肺癌是胸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导致临床容易误诊,因此导致大量的肺癌患者病情出现不同程度的...

如何早期发现肺癌?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渐严重和吸烟人数的不断增加,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已成为全球癌症死亡的首位原因...

不要忽视肺癌的肺外症状

  研究显示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已成为全球癌症死亡的首位原因。 临床上肺癌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咳嗽、气促、痰...

尿酸碱度

 尿液的酸碱度变化主要来源于人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的成分。  如果常食用荤素杂食,食物中的蛋白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