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的治疗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2012-11-05
对肿瘤的治疗,首先要树立综合及多学科治疗的观点。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及其临床表现,结合病员的身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对于比较疑难的病例,应由口腔颌面外科、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影像诊断、病理诊断、中医等不同学科的医务人员共同参加讨论,根据病员的特点,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治疗的方法。因为第一次治疗,常是治愈的关键。
1.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一般以外科治疗为主。如为临界瘤,应切除肿瘤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将切除组织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如有恶变时,则还应扩大切除范围。良性肿瘤切除后,应送病理检查,若证实有恶变,应按恶性肿瘤进一步处理。
2.恶性肿瘤 应根据肿瘤的组织来源、生长部位、分化程度、发展速度、临床分期、病员机体状况等全面研究后再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1)组织来源:肿瘤的组织来源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淋巴造血组织来源的肿瘤对放射和化学药物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且常为多发性并有广泛性转移,故宜采用放射、化学药物和中草药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骨肉瘤、纤维肉瘤、肌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除外)、恶性黑色素瘤、神经系统的肿瘤等一般对放射不敏感,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前后可给以化学药物作为辅助治疗。对放射线有中度敏感的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则应结合病员的全身情况,肿瘤生长部位和侵犯范围,决定采用手术、放射、化学药物,抑或综合治疗。
(2)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治疗有一定关系。一般细胞分化程度较好的肿瘤对放射线不敏感,故常采用手术治疗;细胞分化程度较差或未分化的肿瘤对放射线较敏感,应采用放射与化学药物治疗;当肿瘤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肿瘤广泛浸润时,手术前应考虑先进行术前放射或化学药物治疗。
(3)生长及侵犯部位:肿瘤的生长及侵犯部位对治疗也有一定关系。例如,位于颌面深部或近颅底的肿瘤,手术比较困难,手术后往往给病员带严重功能障碍,故有时不得不首先考虑能否应用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必须时再考虑手术治疗;而唇癌或面部皮肤癌则手术切除较容易,整复效果也好,故多采用手术切除;颌骨肿瘤一般则以手术治疗为主。
4.临床分期:临床分期可作为选择治疗计划的参考。一般早期病员不论应用何种疗法均可获效,而晚期病员则以综合治疗的效果为好。临床分期也可作为预后估计的参考。
临床分期对临床治疗的选择及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上根据癌瘤侵犯的范围,国际抗癌协会(UICC)设计了TNM分类法。这种分类便于准确和简明地记录癌瘤的临床情况,帮助制定治疗计划和确定预后;同时可使研究工作有一个统一标准,即使在不同单位,但可在相同的基础上互相比较。
T是指原发肿瘤;N是指区域性淋巴结;M是指有无远处转移。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及波及范围可将T分为若干等级;根据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是否粘连等也可将N分为若干等级;远处转移则是利用各种临床检查的结果,也可将M划分为若干等级。以上称为TNM分类。将不同的TNM分类再进行排列组合,即可以得出临床分期;一般临床均划分为四期。关于具体的临床分类分期请参看本章附录。
(二)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手术,目前仍是治疗口腔颌面肿瘤主要和有效的方法。手术时必须遵循肿瘤外科原则,对恶性肿瘤必须完全、彻底地切除。对可能有淋巴转移的恶性肿瘤,还应施行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或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supraomohyoid neck dissection)以将其所属区域的淋巴组织彻底清除。因为第一次手术常是治愈的关键,如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再次手术则常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
近年来,由于肿瘤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成就和目前综合治疗手段的增加,多趋向于适当限制手术“根治”的范围,以保存机体功能,保护劳动力,提高生活质量,称为保存性功能性外科(coervative functional surgery)。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下颌骨及神经被尽可能保留;出现了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functional neck dissection)及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node biopy, SNB)等新手术方法和新概念。
对某些晚期恶性肿瘤仍有可能切除时,虽会引起功能障碍及造成严重的颜面畸形,但这是唯一有可能治愈的机会,对这类病员仍应考虑行扩大根治性切除手术。由于现代手术和麻醉技术的进展,已使手术的危险性明显降低。近年来,国内外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缺损立即整复方面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由于整复手段被充分应用,保证了肿瘤最大限度的根治,并能使病员获得功能与外形的极大恢复,此被称为恢复性(重建性)功能性外科(recotructive functional surgery)。
在肿瘤扩大根治术后,对于那些全身情况不允许长时间行立即整复手术,或缺损特大不能行立即整复的病例,则可用配戴修(赝)复体或称人工弥补物(prosthesis)的方法,以协助病员在术后能维持和恢复一定的功能和外貌,这种方法亦称为赝复治疗。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因此,在手术中应严格遵守“无瘤”操作:保证切除手术在正常组织内进行;避免切破肿瘤,污染手术野;防止挤压瘤体,以免播散;应行整体切除不宜分块挖出;对肿瘤外露部分应以纱布覆盖、缝包;表面有溃疡者,可采用电灼或化学药物处理,避免手术过程中污染种植;缝合前应大量低渗盐水及化学药物(5%mg氮芥)作冲洗湿敷;创口缝合时必须更换手套及器械;为了防止肿瘤扩散,还可采用电刀,可也于术中及术后应用静脉或区域性动脉(颈外动脉)注射化学药物。此外,对可疑肿瘤残存组织或未能切除的肿瘤,可辅以电灼、冷冻、激光、局部注射抗癌药物或放射等治疗。
对常规条件下不宜手术的晚期病员,打破常规进行的手术(如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可称为“救治性手术(saveage surgery)”。采用姑息性手术疗法,以解除并发症,如由于肿瘤压迫阻碍呼吸时的气管切开术;肿瘤有严重出血时进行的颈外动脉结扎或栓塞术,这类手术料也可称为“救治性手术”。手术还能为化学药物治疗创造条件,如肿瘤较大,可先施行动脉插管注射或滴注抗癌药物,使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
凡肿瘤过于广泛或已有多处远隔转移者一般不宜行手术治疗;对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的病员,手术治疗也应持慎重态度。
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运用放射性核素或各种加速器产生的放射线治疗肿瘤的科学。放射治疗以放射物理、放射生物与医学影像学为基础,经过一百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发展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
放射生物学发现,被照射细胞内的电离作用,是组织破坏、细胞代谢与增殖能力改变的基础。分化差的肿瘤细胞,更容易受到放射线的影响,使肿瘤细胞凋亡与死亡。尽管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但多数可恢复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理想放射治疗应具有高精度、高剂量、高疗效,和低损伤的特点。既要肿瘤接受的照射剂量最大;正常组织接受的照射剂量最小;照射最准确和剂量分布最均匀。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和功能障碍,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此,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世界上发明了大量新的放射治疗设备与方法。在设备方面的进展有:重粒子加速器、质子加速器,赛博刀、X线刀、γ刀等发明;在放射治疗技术方面有:生物靶向引导的放射治疗、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Rapid Arc容积调强放射系统、立体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疗(3D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调强放疗(inte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等,它们使放射线的品质与治疗精度产生飞跃。
临床上,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主要有恶性淋巴瘤、浆细胞肉瘤、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尤文(Ewing)肉瘤等。对放射线中度敏感的肿瘤主要是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相对不敏感的肿瘤有:骨肉瘤、纤维肉瘤、肌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除外)、腺癌、脂肪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良性肿瘤由于和正常细胞放射敏感性比较接近,一般不适用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方式主要有外照线及腔内照射两类。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疗,以60Co及6MeV外直线加速器最常用。快中子治癌对缺氧的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比光子高,对某些肿瘤尤其是腮腺肿瘤的治愈率较高,治疗后复发率较低,并具有照射部位小,损伤正常细胞较少等特点。腔内照射,亦称近距离放疗(brachy radiotherapy)。目前多采用后装方式治疗,即将预先装备好的模型放于需要照射的腔穴病灶部位,再将放射源装入,治疗肿瘤。优点为不通过皮肤、骨及其他软组织等而直接照射局部。由于医师与病员隔离,防护好。由于核科学的迅速发展,放射性核素粒子治疗逐渐应用到临床,丰富了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内容,提高了放射治疗的疗效。常用粒子放射治疗的放射源有125I 32P、128Au等。
放射治疗是多数恶性口腔颌面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有术前放疗、术中粒子植入、术后放疗。术前放疗在部分中晚期口腔颌面肿瘤,如口咽癌疗效较好,可以达到减瘤,减少术中种植的目的;术后放疗多用于手术不能全部切除、易复发、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以明显减少局部复发。术后放疗一般要求在术后6周内开始,每天2Gy,总量 60 Gy/30次。
以顺铂为主的同步放化疗,可以提高中晚期头颈颌面肿瘤的长期生存率,得到广泛的认可。临床联合多西他赛、5-Fu等药物使用。以EGFR拮抗剂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在头颈颌面肿瘤治疗中取得明显获益;对于复发、转移的头颈颌面肿瘤,靶向药物联合放疗可能是一种新的选择。
放射治疗前,应拔除口内病灶牙及肿瘤邻近的牙,折除金属套冠及牙桥。放射线的直接照射病灶同时,减少感染及颌骨坏死。注意口腔卫生,用氟剂涂布牙冠(包括用含氟牙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放疗后猖厥性龋病的发生。放射性颌骨坏死或骨髓炎的处理,参见第六章。
放射线可以杀灭肿瘤但同时也可以损伤正常组织或器官。理想的和成功的放射治疗应是:既要达到保证肿瘤能获得治愈的结果;同时又达到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甚或消除对正常组织或器官的放射损伤,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和因之而造成的功能障碍,从而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精确放疗”的概念近年受来了更多的重视。所谓精确放疗的标准应是:肿瘤区接受的照射剂量最大;正常组织接受的照射剂量最小;以及肿瘤区的定位和照射区最准确和剂量分布最均匀。换言之精确放疗应具有高精度、高剂量、高疗效,和低损伤的特点。
根据上述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放疗方法,包括应用加速器、中子放射,和高分割放疗(hyperfractionation radiation therapy)。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出现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等新技术;而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更为适用的则是三维适形放疗(3D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和调强适形放疗(inteity modulated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IMRT)。当然,对这些方法的效果评价,仍需假以时日。
还需指出的是放射治疗具有“治”癌和“致”癌的双重(或两面)性;近年来由于生存率的延长,口腔颌面部的放射性第二原发癌并不少见。当然这仍然是接受放疗者中的极少数病例,也不必为此而因噎废食。
3.化学药物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肿瘤的历史不长,自上世纪40年代氮芥用于临床迄今不过半个多世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化疗开始被临床所承认,遂有肿瘤内科(medical oncology)的正式建立;但化疗被正式用于实体瘤的治疗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才被正式确认。
(1)药物分类:常用的化学抗癌药物按其化学性质及作用在口腔颌面癌瘤中常用的有下列几类:
1)细胞毒素类(烷化剂):主要药物是氮芥(nitrogen mustard, HN2)、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等。
2)抗代谢类:常用药物有甲氨喋呤(MTX)、氟脲嘧啶(5-FU)等。
3)抗生素类:常用的有博莱霉素(bleomycin, BLM)、平阳霉素(pinyangmycin, PYM)、阿霉素(adriamycin, ADM)、表阿霉素(epirubicin)等。
4)激素类:常用的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5)植物类:常用的有长春新碱(VCR)、长春地辛(vindesine,VDS)、羟基喜树碱(hydrocamptothecin, HPT)、以及紫杉醇(taxanes)等。
6)其他:有甲基苄肼(procabazine)、羟基脲(hydroxyurea)、顺铂(cis-platinum, CDDP)等。
为了选择、合理使用抗癌药物,必须了解细胞增殖周期:细胞增殖周期可以分为有丝分裂(M期)和间期;间期又可分G1期(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前期)、S期(脱氧核糖核酸合成期)和G2期(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后期)。有丝分裂结束后的细胞可以继续进行增殖(增殖细胞);亦可暂时或一时不进行增殖,处于静止状态(非增殖细胞或G0细胞);有些细胞则不再增殖,通过分化而死亡。
根据各种抗癌药物对细胞周期的作用及其对增殖细胞和休止细胞的敏感性不同,可将现有抗癌化学药物分为两大类。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药物可作用于细胞增殖周期的各期。主要为一些细胞毒素类和抗生素类药物。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肿瘤和正常细胞选择性小,对增殖细胞和非增殖细胞作用相似,对癌细胞和正常造血细胞有相似的毒性。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和影响DNA的功能而发挥作用,但亦包括一些抑制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合成的药物。由于细胞周期中各期(M期除外)都进行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合成,都有DNA存在。因此,不仅能影响增殖细胞,亦能影响休止细胞;不过,对增殖细胞的作用较休止细胞更为显著。
2)细胞周期特异药物:这类药物主要是一些代谢类和植物类药物。它们都通过抑制细胞DNA的生化合成及有丝分裂而发挥作用。因此,只能影响已进行细胞周期或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对未进入细胞周期的休止的细胞则不敏感。这类药物又可分为两类:
时相特异性药物:即对处于某一期的增殖细胞敏感。这时主要是指对M期或对S期敏感,而对增殖细胞间歇的G1、G2期和非增殖细胞的G0期活性低,不敏感。对M期特异性药物的作用是抑制有丝分裂中的纺缍体。
周期特异性药物:即对多数的增殖细胞周期都有活性,但对非增殖细胞G0期不敏感。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仅对迅速增长的肿瘤有效,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不仅对迅速生长的肿瘤可能有显著疗效,对一些生长缓慢的肿瘤,亦可有一定疗效。
(2)抗癌药物的基本作用原理:大多数抗癌药物均能直接损伤癌细胞,阻止其分裂繁殖。细胞增殖之前,必须使染色体中携带遗传信息的DNA进行复制;再以DNA为模板,合成RNA——转录过程;由RNA指导合成各种蛋白质——翻译过程。大多数抗癌药物能作用于这个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诸如:破坏已合成的DNA;阻止 DNA的合成(通过阻止辅酶、嘧啶类以及嘌呤类核苷酸的合成);阻止有丝分裂;阻止干扰转录及翻译过程;以及阻止蛋白质合成等。
近年的研究,特别是诱导分化化疗的开展后,发现不少的化学治疗药物。均可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3)治疗方案:
1)单独化学药物治疗:原则上应用选择性比较强的药物。如鳞状细胞癌应用平阳霉素;腺癌类应用氟脲嘧啶治疗。对无明确敏感化学药物的患者也可选用不同细胞周期,以及不同毒性的药物进行合并。在同类药物联合应用时,亦应选用其在同一生物合成途径中阻断的不同环节的各种药物,以便产生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2)化疗合并其它疗法: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先用化学药物治疗,使肿瘤缩小后再手术,以期增加治愈的机会。此称之为术前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或诱导化疗(induction chemotherapy)。术中应用化学药物还能控制及防止在手术中沿淋巴道和血流播散的癌细胞形成转移灶。用抗癌药物冲洗手术创面,可防止癌细胞的种植。术后化疗可能提高治愈率。
化学治疗与放射治疗结合称为放化疗或化放疗。化疗可能提高放疗效果,因为某些药物能提高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如顺铂、氟脲嘧啶,以及紫杉醇等。目前,国外还很流行头颈癌的同期化放疗(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treatment),据称其抗癌效果非常满意。但部份放疗医师对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仍在一定程度上心存戒虑。
此外,化疗治疗还可与热疗相结合,被称为热化疗(theramochemotherapy);与免疫治疗相结合,被称为免疫化疗(immunochemotherapy);对晚期病例化疗还可与中草药联合应用。
(4)给药方法:确定治疗方案后,临床上还有不同的给药方法,一般有下述几类:
1)序贯疗法:常用于较晚期的恶性肿瘤。先用较大剂量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伤大量肿瘤细胞,使增殖的癌细胞总数减少,促使休止期的癌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再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杀伤增殖细胞,可以提高疗效。
另一种序贯疗法亦称同步化化疗:先用M期抑制剂(长春新碱或长春地辛),经过一定时间后,再用细胞周期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药物治疗,也可以增加疗效。
2)冲击疗法:大剂量一次冲击治疗,通常指给药间隔在3周以上者。这一方案可以利用药物的最大杀伤能力,比每日小剂量用药疗效显著为好。冲击疗法的毒性,特别是对骨髓的抑制并不比小剂量给药为大,且不易出现耐药性;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亦较小。但对老年、体弱的病员应慎重使用,而且最好在有解毒药的条件下配合进行。
3)中剂量脉冲治疗:即采用适当间歇,中剂量给药的方法。通常指每周给药1~2次。临床上多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可以较多地杀伤处于增殖状态的癌细胞,而较小损伤休止的生血干细胞。中剂量脉冲治疗可以不用特定的解毒药。
上述给药方法还可随病程的早晚及病员全身情况而选择。
(5)给药途径:应根据口腔颌面部解剖特点,肿瘤的部位、范围、性质,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化学药物本身的特点选用静脉推注或滴注、颈外动脉分支插管推注或滴注(亦称区域性动脉化疗或介入化疗)或口服。
区域性动脉化疗可以提高肿瘤所在区域的药物浓度,减轻全身性毒性,从而提高疗效;但对已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者不能达到上述目的,有时还可以产生颅内并发症。静脉推注或滴注多应用于全身性肿瘤,如多发性浆细胞肉瘤和转移性癌,以及对药物敏感性高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此外,有些药物如平阳霉素,由于药物选择性较强,也就无须行较复杂的动脉插管给药的方法。
(6)化疗的不良反应:由于现有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尚不强,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对正常增生旺盛的组织,如骨髓、肠胃和口腔黏膜细胞也有毒性。
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对造血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多为细胞毒类。对造血系统无抑制作用或作用较轻的抗癌药有激素类、植物类或抗生素类。当白细胞降到3.0×109/L、血小板降到80×109/L时,应予停药并应用升白药物。白细胞严重减少时,应给予抗生素或丙种球蛋白以预防感染。必要时应输入鲜血,或行成分输血。如条件许可,病员应在消毒隔离室内生活与治疗。
其他的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或腹痛,严重时可有血性腹泻、口腔炎或药物性肝损伤。羟基喜树碱、环磷酰胺有时可引起血尿。长春花碱和长春地辛都有神经毒性,可引起麻木、疼痛,甚至麻痹性肠梗阻。轻度的消化道反应可于停药后逐渐恢复,重度的消化道反应须及时治疗。严重者需进行补液。为了预防感染应注射抗生素。对发生口腔炎病员,可用抗生素、激素、麻油混合液局部涂布,并应注意口腔卫生。发生血尿或神经毒性作用时,一般应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
4.生物治疗 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在头颈部癌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业已被公认和肯定;然而癌瘤的治疗并未因此而取得完全地成功。随着近年来基础研究,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生物调节制剂的研制成功等成就,促使关肿瘤生物治疗的大发展。生物治疗的基础是千方百计调动机体本身硪抗癌功能,以自身功能调节的方式达到消灭残余癌瘤(亚临床灶),并达到临床治疗愈的目的。因此,生物疗法被普遍看好,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常规地作为癌瘤的第四种疗法。
从广义来说,生物治疗,应包括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等等。
(1)免疫治疗 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人注意到免疫治疗的工作,并对此进行过探讨。它的理论根据是:文献中报道有少数病例是由于机体本身的调控力而获得痊愈,称为“自发性消退”,其中有恶性黑色素瘤、神经母细胞瘤、恶性淋巴瘤等等;临床上也偶尔观察到在外科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转移肿瘤也自然消失的现象;有人观察到在 60%肿瘤病员的和血液中可找到癌细胞,但其中一半病员仍可生存5~9年;在常规尸检中,发现一些器官中有小的癌瘤,但无临床表现。因此,为了根治肿瘤,除积极改进现有治疗方法外,应着重提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能力。
肿瘤的免疫治疗曾几起几落,主要是疗效不能肯定。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包括应用细菌菌苗、胸腺素、多糖类以及合成佐剂等。其中以卡介苗(BCG)在临床应用最多。卡介苗制剂可用皮肤划痕或瘤内注射。注射过卡介苗的瘤结做活检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
除卡介苗外,还有短小棒状杆菌(conynebacterium, CP)、左旋咪唑(LMS)、猴菇菌(蘑菇多糖类)、植物血凝素、双链酶(SK-SD)等。
2)特异性免疫治疗:亦称主动免疫治疗。以前常用异构免疫疗法。将切下癌瘤组织(自体或异体癌细胞)经放射线照射或化学抗癌药物处理后,再加入佐剂,注入体内后可引起病员机体免疫反应,抑制癌瘤的扩展。本法比较简便,但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近年来则多采用细胞因子或基因转导的方法制备疫苗。疗效尚在观察之中。
3)过继(继承)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免疫疗法,它包括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致敏淋巴细胞、淋巴因子,转移因子以及免疫核糖核酸等的应用。
从理论上讲,单克隆抗体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而且只杀伤癌细胞而不损伤人体正常细胞,但由于肿瘤特异抗原不纯等原因,在临床应用中疗效并不理想;目前多倾向于以单抗作为载体,结合化疗药物、放射性核素或其他毒素的方法进行“导向治疗”。才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2)细胞因子治疗:近年来,较为热门的是在细胞因子水平上进行的所谓生物应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e modifier, BRM)抗肿瘤效应的研究。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以及干扰素(interferon, INF)等。此外,在细胞水平的研究上,由于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 LAK cells)以及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eating lymphocytes, TIL)的研究,均使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前进了一大步。在实验中显示:LAK细胞加IL-2治疗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而TIL的杀灭肿瘤效应比LAK还要高50~100倍。无论是LAK还是TIL,它们都具有只杀伤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机体正常细胞的特点。
生物应答调节剂的应用一般主张以局部应用,特别是瘤内注射为佳。在应用LAK,TIL以及IL-2的同时,如能配合瘤内注射TNF,IFN等,可望收效更好。这种局部注射的效应亦反应在应用非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诸如卡介苗、CP等的临床应用中,这些药物行瘤周或瘤内注射内,局部可见大量的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
(3)基因治疗: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因治疗已被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兴趣。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基因治疗如果成功的话,对肿瘤的防治可能是一个突破。针对癌基因激活和抗癌基因失活的基本形式——点突变、基因结构重排和基因放大或等位基因缺失,目前对基因治疗的设想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将外源性基因导入体内,利用其生物反应调节功能以抗肿瘤(转基因导向治疗);②以外源性基因使致病基因失活(基因打靶);③以外源性基因取代致病基因(基因取代);以及④原位修复致病基因的功能(基因修饰)。
为了加强生物治疗或生物治疗与放疗或化疗的结合,近年来对目的基因的研究亦十分兴旺。例如从存在于很多癌肿,包括口腔癌在内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c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中制成的人源化单克隆基因抗体(cetuximab)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一个很成功的先例。
(4)分子靶向治疗:所谓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肿瘤细胞内部的蛋白分子、基因片段或基因产物),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正常组织细胞。具有治疗特异性强、效果显著、基本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优点。
1997年美国FDA批准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应用于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标志着肿瘤治疗进入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此后的十多年中,抗HER2单克隆抗体-赫赛汀(Herceptin)-治疗转移性乳腺癌(1998年)、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和胃肠间皮瘤(2001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特罗凯(Tarceva)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2002年)、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抗体-西妥昔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和头颈癌(2004年)、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阿瓦斯汀(Avastin)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2005年)以及2010年的BRAF V600E抑制剂vemurafenib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等等,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治疗成功的典范层出不穷。我国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成绩,2005年全球首次推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Endostar)治疗晚期NSCLC,2007年批准上市自主研发的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抗体-尼妥珠单抗等,在临床上都已开始用于抗肿瘤治疗。上述药物治疗的靶向性作用非常明显。例如,赫赛汀只对HER2超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有效;甲磺酸伊马替尼只对费城染色体阳性的CML患者有效。分子靶向治疗相对于器官靶向和细胞靶向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和特异性。分子靶向是靶向治疗中特异性的最高层次,其针对可能导致细胞癌变的环节,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因子及受体、抗肿瘤血管形成、自杀基因等,从分子水平来逆转或终止这种恶性生物学行为,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使其完全消退。鉴于分子靶向治疗的特点,同一种药物可能对几种病理特征完全不同的肿瘤有效,即所谓的“异病同治”现象,如EGFR单抗即对结直肠癌有效,也对头颈癌、肺癌有效。也可能出现同一种疾病因分子靶点表达的差异而对同种靶向药物反应不同的情况,故需“同病异治”,如同样表达EGFR的结直肠癌患者,若发生k-ras 基因突变,则对于抗EGFR单抗无效。因此,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无论适应证的选择乃至疗效的判定标准都有别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种类: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根据药物的性质可分为小分子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两大类。还可根据作用靶点进行分类,现备受关注的靶点主要包括:
①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类,如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吉非替尼(Gefitinib)等;
②抗HER-2单抗类:如赫赛汀;
③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类:如阿瓦斯汀、恩度等;
④抗白细胞分化抗原类:如利妥昔单抗(抗CD20)、阿伦单抗(抗CD52)等;
⑤抗Bcr-Abl酪氨酸激酶类:如伊马替尼;
⑥ IGFR-1激酶抑制剂,如NVP-AEW541;
⑦ mTOR激酶抑制剂,如CCI-779;
⑧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如Bortezomib;
⑨其他,如Aurora激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剂等。
目前,应用于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临床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是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类药物。如西妥昔单抗和尼妥珠单抗,二者均为IgG1单克隆人鼠嵌合抗体,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竞争性抑制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形成二聚体,阻断了酪氨酸激酶磷酸化,造成细胞内信号级联反应和基因活化受阻,从而干扰了细胞周期的进程,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下调血管生长因子、抑制侵袭/转移,此外抗体的Fc区域还可能诱导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DC)。研究表面头颈癌EGFR的表达率高达95-100%,故非常适合采用这类药物治疗。大量临床应用结果表明,EGFR单抗单药或联合顺铂治疗对于以铂类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仍然有效。EGFR单抗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相比能显著延长晚期头颈癌的总生存期(OS)和无疾病生存时间(PFS)。抗EGFR类药物的主要特异性不良反应是皮肤的痤疮样皮疹,但各种药物的发生率有较大差别。
我们相信随着对越来越多肿瘤治疗分子靶点的发现和药物开发,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引领肿瘤治疗模式的发展方向。
(5)中草药治疗:广义来说,中草药也是生物治疗的内容之一,因为它也是通过调节机体自身功能而实现治疗效用的。中药中有不少免疫增强剂或免疫调节剂,诸如人参、黄芪、女贞子等,均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与研究。
中医认为治疗肿瘤应从整体出发,进行辩证施治,采用“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损者益之”的原则。一般早期以攻为主,中期攻、补兼施,晚期扶正祛邪;同时也要标本兼顾。根据肿瘤的发生系由于气血淤滞的理论,目前国内有不少单位均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治疗。然也有主张以扶正陪本为主者,因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病员均呈虚证表现,而且免疫功能多属低下。
中医中药治疗须行辩证论治,各地有不同经验;偶亦有成药可兹应用。
5.低温治疗 低温治疗亦称冷冻治疗(cryotherapy)或冷冻外科(cryosurgery)。临床经验证明,低温治疗对表浅肿瘤的近期疗效较好。肿瘤经过反复的、迅速深低温冰结和缓慢融化,可引起细胞和细胞膜的破裂死亡。导致细胞死亡的原因是由于细胞内外结晶失水,电解质浓缩,酸碱度改变,尿素浓度升高,细胞脂蛋白变性,以及温度休克而使细胞膜破裂死亡。此外,血流瘀滞和血栓形成组织局部缺血坏死,也被认为是原因之一。
低温治疗可用于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如血管瘤、脉管畸形和黏液囊肿。早期(最好限于T1)的以及复发、局限性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由于色素性病损对冷冻特别敏感,故常作为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病灶的首选治疗方法。
冷冻治疗也可用于治疗口腔黏膜的癌前病损,如白斑、黑色素斑、扁平苔藓等。
冷冻治疗与手术合并应用:如大的血管畸形,手术时加用冷冻可减少出血。对不能完全切除的恶性肿瘤病员,亦可在手术时对残余肿瘤组织进行冷冻,争取有治愈的机会。
对年老、体弱、严重心血管疾病及患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病员,冷冻治疗可作为姑息方法之一。
根据肿瘤的性质、范围、深度和部位,冷冻治疗有如下几种方式:
(1)封闭式接触治疗:可在局麻下待冷冻探头发白后,准确地将其位置于病变部位,治疗即开始。探头的大小、形状及弯曲的角度,可根据病损部位、形状和大小不同来选择。封闭式接触治疗的优点是组织破坏的界限分明,视野清晰、操作方便,也不会过多地损伤正常组织。
(2)开放式喷射治疗:将液氮通过冷冻治疗机加压后,约距病变表面1~2cm之间,通过喷射管直接射于病变区。这种方法对组织的杀伤力量大,穿透力强,可深达2cm左右,是治疗恶性肿瘤常用方法之一。但必须注意用防冻材料严格保护周围组织及器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插入式冷冻:将针形冷冻头插入肿瘤内,以达较深部的治疗。由于此种方法机械损伤较大,有遭致肿瘤扩散的危险,因此也有人反对用此疗法。
(4)浸泡式治疗:用于骨组织病损经冷冻浸泡处理后再植。颌骨切下后首先去除或尽量减少病损组织,以后将骨块放入液氮中浸泡3~4min,然后任其自行复温;如此处理2次后即可行原位再植术。
冷冻治疗后,创面一般在4~6周可完全愈合,但骨组织暴露时,愈合时间甚至可长达1年以上。冷冻后须加强随诊,特别是冷冻不够的病员,如有复发,应重复治疗。
冷冻治疗的优点是:①方法简单,比较安全。②造成的损害比较局限,一般在手术后无血或很少出血;除有组织水肿外,其他反应较少;冷冻治疗愈合后,瘢痕也较少。③由于感觉神经末梢破坏,术后疼痛较轻。④液氮冷冻可深入组织,摧毁癌细胞;以后新骨形成或死骨分离后能得到良好的愈合,不需作颌骨的切除,可以保存功能和外形。⑤冷冻治疗部位由于血流瘀滞,有可能阻止癌细胞的扩散。⑥冷冻治疗有可能改变组织的抗原结构,使机体产生抗体,促进免疫作用。
冷冻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冷冻治疗只限于局部而不是区域性的,故当肿瘤细胞扩散侵入周围淋巴管或区域性淋巴结时,冷冻治疗则无法达到区域性治疗的目的。因此,如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时,仍应施行颈淋巴清扫术。此外,对范围过大的肿瘤,冷冻治疗只有缓解作用。
大面积液氮冷冻治疗,特别是喷射疗法,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上呼吸道水肿、出血、肺炎、局部感染、张口受限等,应特别注意,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6.激光治疗 激光亦称莱塞(laser)。目前在我国有红宝石激光器、掺钕钇铝柘榴石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氦-氖激光器、氦-镉激光诊断仪等,为诊治肿瘤提供了新的手段。关于激光的生物学效应,尚不完全清楚。多数认为激光对生物组织能起到凝结、气化和切割的作用。主要原理是:热效应、压力效应、光效应和电磁场效应。至于哪一种效应占主导地位,则需视激光器的类型和功率大小而定。连续波二氧化碳和氦-氖激光,热效应是主要的,压力效应无重大作用;而巨脉冲高功率激光,则压力和电磁场效应甚为重要。大功率激光对生物组织有破坏作用;小功率激光具有刺激作用,逐次辐照具有累积效应。
激光在肿瘤的应用上,可作为手术的工具,即光刀。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凝固、气化等原理,作为治疗的手段。
激光治疗的适应证主要为浅表病损,如黏膜糜烂溃疡,或白斑、乳头状瘤、血管瘤、色素痣和基底细胞癌等。掺钕钇铝柘榴激光对黏膜海绵型血管畸形的疗效较好,特别是对4cm以下的病损治愈率较高。
近年来应用激光与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phyrin derivative, HPD)相结合治疗肿瘤是一种新方法。亦称光化学疗法(photo-chemotherapy)或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这种方法是把光敏药物血卟啉衍生物注射入病员的静脉,经过24~48h左右,就会浓缩滞留于肿瘤细胞内,但它不能久留在正常组织中。这时用低功率激光对肿瘤照射,光敏剂经激光激活后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细胞内产生一种细胞毒的单态氧,可有选择地破坏肿瘤细胞而不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治疗方法对表浅或散在分布的恶性肿瘤有一定疗效。亦可用于口腔黏膜的癌前病损,以及面颈部皮肤毛细血管畸形。
鉴于激光的穿透能力有限,本方法尚不能用于深部和晚期的恶性肿瘤。
7.高温治疗 高温治疗(hyperthermia therpay)亦称加热治疗,简称热疗。
高温可抑制肿瘤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代谢,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体外实验发现:加热41℃可使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延迟,45℃则完全抑制DNA,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细胞核和染色质凝结成团,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导致细胞死亡。此外,加热可使肿瘤细胞浆溶酶体不稳定,线粒体断裂,摄氧能力受限,肿瘤组织缺氧,增加了肿瘤细胞对热的敏感性。
高温可造成S期细胞的堆积和G2期细胞的同步化阻断;高温还可提高对放射抗拒的S期细胞的敏感性。放射线与热疗对肿瘤细胞周期的作用不同,二者结合可发挥同步化协同作用。其次,肿瘤中心的缺氧细胞对放疗的抵抗性比富氧细胞大2~3倍,而加热却可促使乏氧细胞敏感。
高温可改变细胞膜性结构的通透性,使化疗药物甚易进入细胞,发挥杀伤作用,高温可使肿瘤周边的血循环改善,增加血流量及局部药物浓度,从而能使化学药物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此外,高温可抑制肿瘤细胞对化疗损伤的恢复,因此热疗与化疗的合理应用可起到同步化增效作用。
热疗方法可分为全身加热和局部加热两类。全身热疗适用于全身性病变、多发性转移灶和亚临床病灶,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其缺点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并发症多,病员难以忍受,因而临床上更多是倾向用局部热疗。局部热疗对肿瘤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强,配合放疗或化疗效果较好,而且病员痛苦少,易于接受,并发症少,容易防护和处理。
局部热疗的主要方法有微波热疗、红外线热疗、射频热疗(包括射频、短波和超短波加热技术)、超声热疗等,其中微波热疗是目前最常用的加热技术。特点是加热温度均匀,脂肪、肌等组织温升相差不大,方向性强,升温迅速,能达到选择性加热肿瘤组织的目的。常用微波频率为 2450Hz和915Hz。频率越低,透热深度越大,如2450Hz微波对肌组织的透热深度为1.7cm,而915Hz微波为3cm,最高有效透热深度可达到7cm~8cm,因而大于3cm的肿瘤以915Hz微波热疗,浅表肿瘤以2450Hz微波热疗较适合。
目前,高温治疗恶性肿瘤虽然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测温技术,热疗合并放疗和化疗的顺序、热疗的温度和时间,热疗中的防护,以及消除热疗耐受性的方法等均需要进一步探索。
8.营养治疗 人类离不开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等)不但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产生能量,并且有修复组织损伤及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癌瘤病员由于肿瘤迅速生长,要耗用大量营养,其产生的毒素又造成病员发热、厌食、恶心呕吐,于是入不敷出,出现消瘦,体重减轻;特别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由于摄食障碍,消瘦更为明显。对于这种病员给以合理的营养治疗更为重要。营养欠佳也是癌瘤病员接受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的一种障碍,因而需要有足够的营养支持,否则对健康的恢复及病员的情绪都是不利的。
营养学和肿瘤学专家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动物实验,证明营养不足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某些组织发生肿瘤的机会;给病员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不但未发现有肿瘤生长迅速,相反,化验表明癌瘤病员的免疫功能却明显提高。手术后的病员,在给予高营养液补充后恢复快,创口愈合加速。研究发现,高营养补充后肿瘤虽加速增殖,但对化学抗癌药物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可提高疗效;对于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也有增加。有些病员因营养不良而无法进行较大剂量抗癌治疗,在高营养治疗后体质改善,就能忍受抗癌治疗。因此营养疗法已成为抗癌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一般在补充高营养后1~2周施行抗癌药化疗或放射治疗,效果较佳。
临床研究证明,对肿瘤患者给予补充高营养治疗,还可延长生存期;但补充营养仅为一种辅助疗法,如果单纯采用补充营养而不配合抗癌措施,对癌瘤病员的治疗仍是不利的。
此外,补充微量元素,特别是硒、锗等有可能作为防止肿瘤复发或延长生存期的手段。
9.综合序列治疗 为了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对晚期肿瘤目前多倾向于综合治疗,或多学科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因为任何一种治疗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之处。综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获得最好的效果,但必须建立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例如:手术可以切除原发病灶,但对特别大的肿瘤则困难较大,可以先用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使肿瘤缩小,为手术创造条件;手术可以解决局部病灶,但对远处转移或预防复发则无能为力,只有依靠化学药物和生物治疗;放射治疗对某些原发病灶可以很好控制,又保存了器官功能,但对颈淋巴结转移性癌肿的治疗效果则不很理想,应以手术为主;某些对放射治疗不敏感的肿瘤,由于加用化学药物治疗又可提高其对放射治疗的敏感度。头颈部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放射可以提高切除率,减少复发率,提高治愈率;但如剂量过大,可影响术后创口的愈合。手术、放疗和化疗可配合中药治疗,后者能提高免疫功能,起到提高和巩固疗效的作用。其他如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等也均有其有利和不足之处,综合治疗可以大大发挥其有利的作用,常可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目前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特别是三联疗法,即手术+放疗+化疗。应当指出:综合治疗不是硬凑,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因此,在有条件时,应请有关肿瘤专业人员共同研究讨论,根据病员全身情况,针对不同性质的肿瘤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和合理地利用现有治疗手段,因人而异地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治疗方案;其特点不但是个体的、综合的、而且还应当是治疗方法排列有序的。为此,更准确的应是称为“综合序列治疗”[combined (disciplinary) and sequential therapy]。
体弱孕妇应该如何战胜神经...
孕妇神经衰弱怎么办才好?专家表示,孕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很容易出现诸如失眠、头疼、乏力等神经衰弱症状。孕妇...
放松疗法摆脱神经衰弱烦恼
你知道神经衰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做一些放松训练吗?这便是“放松治疗神经衰弱的疗法”,放松治疗神...
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的治...
对肿瘤的治疗,首先要树立综合及多学科治疗的观点。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及其临床表现,结合病员的身体情况,具体分析...
浅谈常见口腔颌面部疼痛应...
颌面部疼痛是头面疼痛病症之一,有关头面部疼痛的研究越来越多,神经内科、疼痛科、颌面外科、中医科等都在参与,...
如何早期预防口腔颌面部肿...
1、消除或减少致癌的因素 不吃过烫和刺激食物,戒除烟酒;早期消除口内慢性刺激因素,如及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