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北京市鼓楼中医院 2012-11-01
中医心理保健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积极吸取现代科学尤其是其现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
中医学认识的心理世界
一、“心主神明”的“形神一体论”
《黄帝内经》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条经文不仅指出了神生于形,而且强调了只有当神与形统一于一体时,才能形成人的生命。《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说:“心藏神。”“君主”表示高于一切,意思就是说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是指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活动,这些功能由心主持和体现,所以说“心主神明”。这也说明古人对心的理解,包括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在内。人体脏腑、气血在心的这种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进行统一协调的生理活动。如果心有了病变,失去了统摄的作用,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形神合一论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在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基础。神的概念内涵是一元的,即为“生命之主”,但其外延是广泛的,既包括有心理方面的,也包括有生理方面的。因此这一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中医心理学的心理生理统一观。神与形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从本源上说,神生于形、神依附于形;但从作用上说,神又是形的主宰。神与形的对立,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矛盾;神与形的统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神与形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人体生命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神合一论”的具体内容,为中医心理学的心理生理统一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并为现代科学进一步阐明生命的本质,以及疾病发生的规律,提供了若干宝贵的线索。
二、独具特色的阴阳睡梦论
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从形神统一的唯物观出发来解释人体的睡眠及梦境。梦是一种睡眠中的特殊心理活动,中医认为做梦时是人处在静中有动,阴中有阳的状态。一些正常的生理活动常常在睡梦中反映出来,如“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等。对于和人体疾病号有关的梦,中医认为“淫邪发梦”这种梦亦有一定规律,如病在上多梦腾飞,病在下多梦坠落,病在膀胱多梦入厕,病在前阴多梦性交。(有时是人类本能欲望的反应)阴气盛多梦涉水;阳气盛时多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格斗厮杀等。实际上没有无梦的睡眠,但如果出现恶梦不断,惊起梦游,夜夜梦遗等就是病态了。
三、最古老的人格理论——阴阳五态人格
阴阳平和原本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是用来定义一种体质的,来源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在其“通天”篇中,描述了“阴阳五态人”,即五种体质的人: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阴阳平和人。
太阳(多阳无阴)之人:容易自满,为人傲慢,好言大事,有着很高的志向,但容易刚愎自用,有时爱说空话。过于自信,做事失败时不知悔改。
少阳(多阳少阴)之人:做事精审,很有自尊心,但爱慕虚荣,稍有地位则自夸,喜欢外交际而难于埋头工作。
太阴(多阴无阳)之人:不愿付出,这种体质的人反应较一般人迟钝,动作迟缓,外表谦虚,内心险恶。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只知利己,惯于后发制人。
少阴(多阴少阳)之人:爱贪小便宜,看到别人有所得则嫉妒,心思深藏不露。
阴阳和平(阴阳气和)之人:心态平和,谦虚从容,与世无争,待人接物,不卑不亢。
其中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也是古人最为推崇的体质类型。体质特征为:身体强壮,胖瘦适度;面色与肤色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即使患病,易于治愈,康复亦快,有时会不药而愈。如果后天调养得宜,无暴力外伤、慢性疾患及不良生活习惯,其体质一般不易改变,易获长寿。
四、中医学的五脏情志论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不可能生存在真空中,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引起情绪的波动。中医就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波动总结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不同心理情绪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心理情绪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绪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人的心理情绪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同时中医认为某种情绪太过,就会伤及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互相联系,可以相互影响,如生闷气会导致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中医非常强调气机,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某种情绪的过度发作常常也可以影响到人体气的运行。如: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见经常容易生气的人多数的表现为面红目赤;在正常情况下,欢喜能缓和紧张,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常常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甚至达到发狂的表现,范进中举后的表现就是如此;过度悲伤,可以使肺气耗伤,表现为抑郁,意志消沉,经常唉声叹气,或者长出气;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常常表现为大小便失禁,我们常常说的吓得屁滚尿流就是如此;思虑过度,则伤心脾,常常表现为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等。
另外,情绪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所以我们要驾驭自己的精神世界,保持精神的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学会释放负性情绪,善于利用积极情绪,让生活充满乐趣。
古代名医的心理疗法
一、华佗去血瘀
三国时期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及治验病案。《华佗神医秘传》中说:“优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意思是说,一个高明的医生,必须能够针对患者的不正常情志,进行心理治疗。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曾有一位郡守得了重病,请华佗医治,华佗诊断后,悄悄地告诉郡守的儿子说:“使君得的不是平常的病,有癖血积在腹中。必须设法让他火大,把癖血吐出来,才能治好,否则就没救了。你可把使君平日所做的荒唐事都告诉我,我安下心来封书信激怒他。”他儿子说:“只要能治好病,有什么不能说的!”于是把他父亲做的许多乖谬之事,全部告诉了华佗。华佗便留下一封书信责骂他。其父看后十分恼怒,便命令士卒去抓捕华佗,却没有抓到,郡守气得连吐黑血一升多,病就逐渐好了。
华佗掌握了权贵者自尊易怒的心理特点,不处药方,反刺其短处,“留书责骂之”,阴性疾病用阳性情绪刺激,这样大大激怒郡守,“怒则气上”,血随气逆,癖血吐出而病愈。
二、子和治心病
金元时期名医张子和临证重视心理疗法,子和先生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举人项关老年得子,全家人都很高兴,但是儿子未满周岁,不幸夭折,项夫人悲伤过度,得了重病,服遍各种药物不见效果,请名医张子和诊治。
张先生查明原因,突然起身说“老伴要我做油豆腐嵌肉,我还未办妥,得速速回家,不然老伴的火爆脾气会毫不留情啊,要用拳头来伺候我了!且容我今日先告辞,明天我一定亲自送药上门。不见不散!”项夫人听了这话不禁笑出声来。第二天,张先生来项家,急得一头汗,说“未找到药,只得道歉。”项夫人看到张先生的狼狈样,大笑起来。第三天张子和进门一脱袍便找药,非但没有找到,还露出了里面的女人衣衫的一角。张子和连忙说“呀!来时匆忙穿错了衣衫。见笑见笑!”项夫人看见后捧腹大笑。张显得很不好意思。他走后,项夫人越发笑个不停,真是从来没见过的“名医”。自此项夫人见人就讲,讲一次笑一次,不出半月,项夫人的病奇迹般痊愈了。数天后张先生来到举人家,索要诊疗费。项夫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三剂良药!
三、香岩医痘疹
清朝名医叶天士,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临床长于治疗时疫和疹痘,当时名噪大江南北。
叶先生治疗痘疹有很多方法,不仅精于用药,也擅长运用心理治疗。在《不药疗法验案》中就曾记载有香岩先生运用激怒疗法透发痘疹的案例。某日,香岩先生乘坐小轿路过某地,在轿中无意间看到路旁一采摘桑叶的妇女有异,便急令停轿,并让轿夫前去楼抱。此妇人突然被如此非礼,不禁勃然大怒,厉声责骂。其丈夫见此情景,也扑将过来扭住轿夫要对其殴打。此时香岩先生急忙劝阻,并对采桑妇的丈夫解释说:“你的妇人患有痘疹之疾,现已停滞在皮膜之间,因气机闭塞而不能透出,我见之特使用此法激怒她。这样一来,痘疹在今天夜间便可以透发出来,否则她的性命就难保了。”当夜,采桑妇痘疹果然透发,验证了香岩先生此言不谬,此法不妄。这则案例是利用情志的变动来调节气机,因此中医心理学又称其为“情志调气法”。是运用激怒的方法来宣畅气机,促进体内气的运行,以达到透发痘疹的目的。
撩开心病的面纱
一、心理疾病
所谓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各种精神心理上的原因,而使自己观念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心理疾病的原因主要有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感情与家庭的变故、生活贫困、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学习任务过于繁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等等。
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有:
1、工作适应疾病:过度成就压力、物质金钱关系不当(如致富后的空虚症、吝啬癖等)
2、职业性心理疾病:教师的精神障碍、单调作业产生的心理障碍、噪音和心理疾病、夜班和心理问题、高温作业的神经心理影响。
3、性心理疾病:露阴癖、窥阴癖、窥淫癖、异装癖、自恋癖、性厌恶、恋物癖等。
4、针对中老年的心理疾病: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痴呆、阿尔采莫氏病、老年期谵妄、退离休综合症等。
二、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不是由于躯体疾病引起的,在发病前往往超过机体承受能力的情绪刺激,如生气,着急等。
常见的心身疾病按各器官系统分类包括:心血管系统的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症、原发性高血压、心律不齐等;消化系统疾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贲门痉挛、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呕吐、习惯性便秘、胃痉挛、心因性厌食、贪食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咳嗽、过度换气综合征等;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肥胖症、糖尿病等;神经系统的疾病如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慢性疲劳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阳萎、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等;皮肤科疾病如斑秃、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搔痒症等;眼科疾病如青光眼、弱视等;耳鼻科疾病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失音、口吃、咽部异物感等;妇科疾病如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经前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等;口腔科疾病如舌痛、口炎、口臭等;儿科疾病如包括哮喘、遗尿症、夜惊症、口吃等。
心身疾病治疗强调心身同治。具体而言,治疗方法要注重心理治疗,如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如有需要,可用药物辅助治疗,如抗焦虑、抗抑郁药。中医药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如针灸疗法,对心身疾病,特别是疼痛性不适、失眠等病症疗效显著。
三、生活方式病
生活方式病是指由于人们衣、食、住、行、娱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以及社会、经济、精神、文化各方面不良因素导致躯体或心理的疾病。它是发达国家在对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就是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再说简单点,生活方式病是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积累形成的。如果你年轻时不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陷入“前半辈子以命换钱,后半辈子拿钱换命”的境况。
“生活方式病”很可怕,因为它已经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开私家车上下班、坐电脑前完成一天的工作、餐桌上推杯换盏、灯红酒绿的夜生活里度过夜晚时光……这曾是许多人追求的幸福生活,而今我们享受到了,“生活方式病”却已经开始缠身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取代传染疾病,成为“头号杀手”。现代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
生活方式病包括的疾病有: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以部分恶性肿瘤。这些疾病难以治愈,严重的危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举一个高血压的例子来说,酗酒是高血压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饮高度酒精含量的白酒。我国目前餐桌上应酬时常有不喝白酒不够朋友、“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风气。喝一杯白酒,必定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长期饮酒会成瘾,形成恶性循环,并常以中风告终。此外,酒还会部分抵消某些降压药物的作用。
饮食也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如日常生活中食用过多的盐不但可以使不少人发生高血压,而且还会直接损伤全身各处的血管壁,引起血管硬化,导致心肌梗死或肾功能衰退。
肥胖是高血压的高危因素,高血压和肥胖是一对“好兄弟”,它们形影不离——高血压病人中一半左右是胖子,而肥胖人群中有一半是高血压。胖有很多种,有的人胖集中在腹部上,腰围粗,肚子大,我们称之为“向心性肥胖”,这种胖最危险——常常有高血压并伴有血脂紊乱、血液胰岛素增高、糖耐量异常,被称为“代谢综合征”。肥胖存在多重危险因子,由于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腹部脂肪通过血管到肝,引起脂肪肝,严重时引起肝功能异常,甚至肝硬化。
压力过大也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不良心理因素可导致高血压。现在社会上竞争激烈,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不少人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心理状态容易产生不平衡,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过度,表现为工作时心动过速、火气大;休息或睡眠时心率明显减缓。长期心跳过快(≥75次/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比率会随心率增加而直线上升。
孤独感与高血压有很强的关联性。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人类的孤独感和血压升高有联系,而血压升高是心脏疾病的征兆。参与研究的人填写了一个由20个问题组成的调查问卷,对他们孤独的程度进行判断。一半多一点的人被认为至少是中等程度的孤独,相比孤独感轻一些的人,他们的血压要高。
中医治疗心病的绝活
一、预防生活方式病的方法
1、疏结开导法
这种方法与西方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类似。就是通过说理开导、同情安慰,改变患者的病态心理环境。在一定条件下,语言对心理、生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正确运用语言工具,对病人进行启发诱导,强化心理效应。宣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分析病因病理,解脱病人的顾虑,可以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机体康复。
2、移精变气法
这是中医古老的“祝由”心理疗法。祝由一词,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即是用语言转移患者的精神所关注的方面,改变其气血紊乱状态,而治愈疾病。
唐代王冰对祝由的注释为“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因此,祝由疗法实际上是一种颇有价值的心理疗法,应倍受珍视。
这种方法是医生根据病人的客观表现,分析病情,祝说发病的缘由,转移病人的不良的病理体验,如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体验,使达到《黄帝内经》中所推崇的“精神内守”境界,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故称“移精变气法”。此法适用于疑神猜鬼,妄识幻想,惊恐迷惑,深情爱恶等导致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疾患。
3、情相胜法
是利用情志相互制约的关系克服不良精神状态,也叫以情胜情疗法。它是根据五志、五脏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原理提出来的。可见情志疗法就是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绪活动,去战胜调节因某种情绪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五志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情绪体验,这五种情绪又根据五行理论分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即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根据五行相互制约的理论来治疗疾病。如水克火,用惊吓的方法可以治疗因过喜引起的病症,我们所熟悉的范进中举后大喜,疯癫着,被其老丈人用两巴掌吓醒的例子讲的就是“恐胜喜”的治疗方法,可见我们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在古代的民间已经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了。
下面举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个方法。《后汉书》记载,宜阳太守孙翼,因长年忧思气结患了忧郁症,服数药均罔效,派人请来当地名医石胜诊治。石胜不仅医术高明,且诗文绝伦。他察言观色并详细了解太守的病因病情之后,便给太守开了一个奇妙的处方,然后还索要了些珠宝银两,便不辞而别。石胜走后,太守忙展开处方细看,只见一纸上画了一个光着屁股的小孩,背上歪歪斜斜写着“太守”字样,下面还落有一首讽刺诗“太守姓孙实不祥,呼宗唤爷度时光,开口比人小两辈,姓‘儿’也比姓孙强。”太守看后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命人火速追拿石胜,此时石胜早已不知去向,捕快只好空手交差。太守越看越恼,越看越气,竟气得吐出了黑色秽物,谁知秽物一吐,顿感一阵清爽,胸腹舒畅,忧郁便清。太守仔细想来,便领悟到了石胜高妙之处。石胜按照脾属土,在志为忧;肝属木,在志为怒,怒则肝气克土的中医理论,巧妙运用讽刺、侮辱等手段,取得了以怒胜忧。
4、暗示开导法
由于某种原因而心理受刺激,久而久之总觉这种原因仍然存在于自己的意识之中,而心理不得安宁,如“杯弓蛇影”的故事即是指此。对这种病人可采用暗示疗法,就是把某种观念暗示给病人,使这个观念在病人的意识中发生作用。暗示开导中还包括开导式的解释、说服法,意思是要利用病人求生的欲望对病人进行说服开导,明确告诉他们服从医嘱治疗与战胜疾病的利害关系。诱导病人创造适应治愈疾病所需要的条件,以便同医生合作,而治愈疾病。
唐时有一妇人,曾经误食一虫,从此之后,经常怀疑此虫在体内作怪,渐渐得,得了一种病,久治不愈。一天请京城一位名医来诊,该医生在了解了病情之后,嘱咐主人丫鬟中比较知己且做事谨慎者,说:现在用药让夫人吐,你用盘盂盛着吐出物。就说在吐的时候,有一小蝦蟆爬了出去去,千万别让夫人知道这是谎言。所有的仆人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则,于是这个病痊愈。本案是疑心病,妇人误食一虫,害怕虫在肚中作怪而起病,因为心因没有消除,故而久治不愈。“心病还须心药医”,医家用药催吐后,暗使人将蝦蟆混入,使患者产生虫去病将愈的信念,暗示的正效应发挥了作用,此疾永除。
应该指出的是暗示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积极的暗示常可用于治疗,暗示用之不当也会产生严重的负效应,故临床应用时须针对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谨慎、灵活施之。运用此法的医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丰富的社会学和生理学知识,以便使暗示更趋正性、稳固、持久和巧妙。对文化程度偏低、易受暗示的患者,运用此法疗效更佳。
5、顺意从欲法
即是顺从患者的情绪和心理需要予以满足。而顺意从欲法就是顺从病人被压抑了的情绪、意志、满足病人心身需要使其心情舒畅而治愈疾病,它是我国古代医家历来强调的一种心理疗法之一。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欲求过高过强或欲求受挫而心理阻抗乃至情绪反应激烈者居多,当事人有某种强烈的欲望,同时自我克制也十分强烈。此类患者欲求受到压制,并非外界环境所为,大多是来自个体内部的自我压制,多半与当事人的某种认知障碍有关。对此适用从欲法。
6、移情调志法
意思是说,通过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病所转移于它处;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患者脱离不良刺激因素;或改变病人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使其从某种情感转移于另外的人或物上,这就“移情”。
傅青主治一妇人由于猜忌其丈夫有外遇,突然间患腹痛,在地上翻来覆去,不能忍受,丈夫来请傅青主诊治。傅青主嘱其丈夫在妇人床前摆放米舂,用力捣一千下,妇人服了这捣了一千下的米,腹痛立止。此移易性情之法,不问药饵。此案傅青主运用转移疗法,当妇人亲眼目睹丈夫不辞辛劳亲自捣药千杵的场景,立刻改变了丈夫已经另有所爱的错误认识,妒嫉怨恨的负面情绪变成了感动不已的情绪,心因性疾病“,不问药饵”,不需要药物当然也会好。
清•吴尚先在《理钥论骈文》中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就是说平时注意修养,当心境不遂时听音乐、练书法、填词赋诗、绘画、雕塑等等都可以起到陶冶情志,寄托思想,调神去疾的心理治疗作用。心身疾病病理过程中一些导致或影响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常成为患者心身功能相对稳定的刺激灶,它反复地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趋紊乱,而这种紊乱又强化着这类刺激作用,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病证迁延难愈。对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转移注意疗法,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中心,以消除或减弱其劣性刺激作用。如魏之琇所言“投其所好而移之,则病自愈”。
凡患者过分关注自己的病痛,以致这一心理活动有碍于疾病治疗和康复时,都可选用本法;若患者过分注意躯体的某些部位,从而成为强化了的病态条件反射,亦可试用。此外,本法还可用于纠正某些由于注意力过分集中而出现的病态行为。
7、增强耐受法
这个方法与西方心理学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疗法,这种方法用于治疗恐怖症效果尤佳。病人因受到某种刺激哪怕是极轻微的,只要相似,就可以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可以有目的的制造这种强烈的刺激,让病人增强接收和耐受刺激的能力。
《儒林事亲》中讲了这么一个病例,有个叫卫德新的人,其妻在一次旅途宿店时,当晚碰上一群强盗抢劫,吓得她从床上跌到地上。此后,凡听到些许声响,她便会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诸医用药治疗,病逾一年而不见好转。张子和经过细心观察、分析,认为属胆气伤败,应采取心理疗法。他让两名侍女抓住病妇的两只手,将她按坐在高椅上,然后在她的面前放一张小茶几,张子和指着茶几说道:"请娘子看这里!"话音未落,"砰"地一声,他用棍使劲打在茶几上。病妇见状大惊,张子和说:"我用棍子打茶几,你怕什么呢?"待地心神稍定,张于和又敲打小茶几,这回她果然不那么惊怕。张子和重复以上动作,并用手杖敲门,暗中让人划病妇背后的窗户纸。病妇渐渐惊定,笑问道:"你这算什么治法呀!"张子和回答说:"《内经》说:"惊者平之"。平,即平常的意思,见惯自然不惊。对受惊者,治疗时要设法让他对受惊的诱因感到习惯,觉得跟平常一样。"这一番解释,说得病人点头称是,当晚,张子和又派人敲打病人的门窗,通宵达旦地折腾她。从这以后,病人即使听见雷响也不再惧怕了。
8、神秘的“医心方”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先哲们也早已经重视与心理疾病作斗争了,创造了医方、歌诀、禅话、楹联等多种形式治疗“心病”妙法,不仅生动有趣,流传甚广,而且于幽默之中蕴含着无穷的人生哲理。
唐代天际大师石头和尚医术高超,名扬天下,他开出专治心病的妙方,历时1000多年,仍保存在云南昆明华亭寺里:“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法:“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萝密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对此方的功效,大师这样说:“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况此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从古到今,许多人以此为座右铭,治好了自己心病。
明朝著名医学家徐春圃在他的《古今医统大全》一书中载有“和气汤”与“快活无忧散”两方。“快活无忧散”:除烦恼,断妄想。此二味等分,研为极细末,用清静汤服下。必能清气爽神,快活无忧。此方药味甚鲜,奏功极大,且药性不寒不热,,不苦不辛,不必远求产药之区,可自我找求之,自找得之。虽神农、本草所末载,东垣、丹溪所末论及,自是人间一种妙药。苟能日服一剂,胜服“四君子汤”百剂也。“和气汤”:先用一个“忍”字,后用一个“忘”字。此二味和均,用不语唾咽下,服后饮醇酒五七杯,飘飘然半酣犹佳。专治一切客气、怒气、怨气、抑郁不平之气,消痰化淤,清气益脾。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继之以志,可无终身之憾也。
朋友们,如果您有什么不顺心之事,不妨唱首歌诀,说个禅话,吟句楹联,笑口常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或许就能使您的心轻松起来。
9、音乐疗法
音乐及用音乐颐养身心,我国古代早有记载。中医将“五声调式”与“五行学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五音导引”,是基于当时的诸子百家对音乐能颐养身心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
音乐可以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体的心跳、呼吸速率、神经传导、血压和内分泌等。科学家发现轻柔的音乐会使人体脑中的血液循环减慢,高音阶或快节奏则会使人体的肌肉紧张。心理层面,音乐会引起主管人类情绪和感觉的大脑的自主反应,因而促使情绪发生改变。许多研究显示,平静或快乐的音乐可以减轻人类的焦虑。
面对压力,聆听自然和谐的音乐,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将压力全然释放,让身、心达到充分的平衡。
二、中医养生之饮食“疗心”
1、深水鱼:研究认为,鱼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可产生常用抗忧郁药如碳酸锂的类似作用,使人的心理焦虑减轻。
2、香蕉:香蕉含有一种称为生物碱的物质,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维生素B6的最好来源,这些都可以帮助大脑减少忧郁情绪。
3、葡萄柚:葡萄柚不但香味浓郁,更可以净化繁杂思绪、提神醒脑;其所含的高量维生素C,不仅可以维持红细胞的浓度,增加抵抗力,而且是参与人体制造多巴胺、肾上腺激素等“兴奋”物质的重要成分之一。
4、菠菜:菠菜除含有大量铁质外,更有人体所需的叶酸。人体如果缺乏叶酸,则会导致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和早老性痴呆等。研究发现,那些无法摄取足够叶酸的人,5个月后都无法入睡,并产生健忘和焦虑等症状。
5、樱桃:研究发现,樱桃中有一种叫做花青素的物质,可以减少炎症。专家认为,吃20粒樱桃比吃阿司匹林更有效;有报道指出,长期面对电脑工作的人会有头痛、肌肉酸痛等毛病,也可以吃樱桃来改善状况。
6、大蒜:德国一项针对大蒜对降低胆固醇功效的研究,调查问卷发现,吃了大蒜之后,人感觉不易疲倦、焦虑减轻、不容易发怒。
7、南瓜:南瓜能制造好心情,是因为它们富含维生素B6和铁,这两种营养素能帮助身体所储存的血糖转变成葡萄糖,葡萄糖正是脑部惟一的燃料,能帮助人体维持旺盛精力。
8、低脂牛奶: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让有经前症候群的妇女服用了1000毫克的钙片3个月之后,3/4的人都变得不太紧张、暴躁或焦虑。低脂或脱脂牛奶是钙的最佳来源。
9、含硒类食品:英国心理学家们给接受试验者吃了100微克的硒之后,受试者普遍反应,觉得精神很好,思绪更为协调。硒的丰富来源有干果、鸡肉、海鲜、全谷类等。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苏打饼干,其所含有的微量矿物质如硒,能改善情绪。
三、中医治疗抑郁主要食疗方
1、百合糖水汤:百合100g,加清水500ml,用文火煮至熟烂后加糖适量,分两次服食。百合甘苦微寒,能清心安神,治疗心烦不安,失眠多梦。此汤可用于病后余热不净,体虚未复的虚烦失眠,对伴有结核病史失眠患者疗效尤佳。
2、甘麦大枣汤:浮小麦60g,甘草20g,大枣15枚(去核)。先将浮小麦、大枣淘洗浸泡,入甘草同煎煮,待浮小麦、大枣熟后去甘草、小麦,分两次吃枣喝汤。此方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名方,虽用药普通,但养心安神功效显著。
3、丹参冰糖水:丹参30g,加水300ml,用文火(小火)煎20分钟,去渣,加冰糖适量再稍煮片刻,分两次服用。丹参苦微寒,活血安神,对长期失眠者有安神作用,对患有冠心病、慢性肝炎等病患者,尚有改善原疾病的作用。
4、茶叶加酸枣仁:每天早晨8时以前,取绿茶15g用开水冲泡两次,饮服,8点以后不再饮茶;同时将酸枣仁炒熟后研成粉末,每晚临睡前取10g用开水冲服。连续服用3—5天,即可见效。
茶叶能提神醒脑,其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咖啡因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人精神振作,思想活跃,消除疲劳,所以对失眠者白天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状况有调整作用。酸枣仁有养心安神、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促进失眠者在夜间进入睡眠抑制过程有良好的效应。一张一弛,一兴一抑,效果显著。
四、按摩健脑护脑
经常性的按摩可以刺激末梢神经的敏感性,调节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增加大脑血流量,改善和增强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延缓大脑衰老。气功是通过动静结合,运用调心、调息、调身的共同作用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按摩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用手在人体的部位或穴位上进行推拿、按摩和揉搓,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功能,调整阴阳平衡,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以下的按摩方法可以养脑、护脑、健脑。
(1)双手五指自然分开,似作梳头动作,沿着前发际向后梳至后颈发际。
(2)手指先按顺时针的方向,再按逆时针的方向,按摩头部的百会、太阳、风池等穴位。
(3)以同样方法,分别按摩手心的劳宫穴和足心的涌泉穴。
(4)对眼、鼻、耳等部位及其有关穴位按摩,以引起神经感受器官的条件反射。
经常性的按摩可以刺激末梢神经的敏感性,调节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增加大脑血流量,改善和增强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延缓大脑衰老。
积极心态,笑看人生
一、笑•快乐•健康
“笑一笑,十年少”这一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如何使自己笑得起来,笑得开心,可是一门学问。笑,一定要是快乐的笑,健康的笑、内心的笑、真诚的笑。正常的笑是一种快乐情绪的外在表达,而正常的快乐是一种健康的、表示内心愉悦的情绪体验。
快乐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常常也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和重要标志。一个精神充实、工作与生活都充满快乐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的人,又必然是一个快乐的人。心理健康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家庭、社会、事业都密切相关。美国心理学家经过长达10年、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多人进行的调查研究证明,快乐是人为特有的一种心理感受,一个生活处境相同的人,乐观主义者往往健康无恙,即使偶尔患病,也容易不药而愈。但是,这种快乐,一定是健康的,轻松愉悦的。是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宁静致远的人生理念,理性豁达的人格修养,宽容礼让的处世方法。
二、怎样追求快乐
1、追求理性的快乐
快乐,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如果你没有感觉到快乐,那你的心理与行为出了问题。快乐是自身的感受,要自己去体验与寻找。我们要学会如何快乐。
2、向自然要快乐
春夏秋冬、早晚午夜、日月星辰、风霜雨雪——良辰美景乐在眼前;花草鱼虫,湖光山色,藤萝树木,天光云彩——万物生机乐在其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只要你愿意享受人生,享受快乐,一切快乐都在其中。举一个例子,康熙皇帝的奶奶孝庄,在其晚年的时候,康熙已经稳坐皇位,成为一代大帝,自己不再为康熙的江山操心,有时不免孤独,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思,遂与花卉对话和交流,那场面,仿佛人与人之间的窃窃思语,情真意切,让人感觉到万物皆有生命。
3、向人生要快乐
人生的快乐,并不在于大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在于一个丰满的人生实践过程,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每前进一步,每克服一个困难,每做出一点工作,每取得一点成绩,都是一种快乐,都可以使人愉悦,就看你会不会欣赏,能不能欣赏。
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你所处在什么地方,快乐无处不在。学生有学习之乐,成人有工作挣钱之乐,科学家有发明之乐,研究者有探索之乐,工人有制造之乐,农民有播种丰收之乐,医生有治病救人之乐,夫妻有恩爱养育之乐,朋友有互助想念之乐,旅游者有山川优美之乐,探险者有战胜征服之乐,……只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经营人生,你就会真正地享受人生的无穷乐趣。
4、向时间要快乐
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借雷锋的这句名言,也完全可以用来阐述生命、时间与快乐的关系。我们也可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快乐当中去。你不妨试一试,每天早上一起床,首先就告诉自己,今天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处在快乐当中。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切都在乐中,乐在一切之中,这就是时间与快乐的辩证法。我们要学会在一切时候,都能使自己处在轻松快乐的情绪状态或心境当中。
睡眠是门学问
一、每天睡多久合适
每天每个人的睡眠时间年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成年人的夜间睡眠时间范围为6~9小时,平均水平在7~8小时。有调查研究显示,每天睡觉6~7小时的人平均寿命要比那些每天睡觉达8小时的人长。因此,每个人虽然应该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但也不必对睡眠时间过于苛求,提高睡眠的质量、保持正常的睡眠心态可能更加重要。最适宜的睡眠量是以白天是否能保持精神为准。
二、失眠常见的心理因素
1、有的人每到傍晚临睡时,就担心、发愁,处在“又要睡不着了”的失眠恐怖状态中,这种情况,心理学称之为“预期性焦虑”。
2、有的人因为白天工作、学习中一时的不如意,在临睡时思前想后,患得患失,难以入眠。
3、有的人在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晚上睡觉时也是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始终处于进退两难焦虑无助的状态。
4、有的人,原本睡眠很好,甚至当他睡着后,别人在他脸上画了“眼圈”,他都不知道,这时把他推醒后,他却坚持说“根本未入睡”,问他眼睛周围的圆圈从何而来,他虽然无言以对,但仍坚持说未睡着,这种情况称之为“主观性失眠”。
人的一生既有惊恐、悲伤、烦恼、挫折、不满和失落感等消极情绪,也有高兴、愉快、满足和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不论积极或消极情绪都会影响睡眠。因为白天生活中累积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压抑未能得到很好地解除,所以容易产生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由于一些人中枢神经系统对生理变化缺乏调节和应急能力,因而精神上的过度兴奋,必然会导致失眠。
三、老年人失眠的几大误区
1、睡得少就是睡得不好
老年人伴随年龄增加而睡眠减少,这是正常现象。因为老年人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精力消耗减少,容易出现入睡困难和觉醒时间延长、睡眠中醒来次数增多等。通常老人一天只要睡够四五个小时,而且在第二天精神饱满,就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失眠的问题。上了年纪的人要避免陷入“睡眠时间的长短决定睡眠质量”的误区,只要第二天感觉精神状态良好,虽然睡眠时间减少,也并不需要特殊治疗。
2、失眠去神经科就诊
大多数老年人出现失眠后,往往会去医院的神经科就诊。其实,失眠属于精神科的诊治范围。因为失眠很有可能是由于精神或心理问题引起的,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有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睡眠障碍。所以治疗失眠,需要先明确引发失眠的原因,只有先治疗原发疾病,才能治好失眠。
3、治失眠还是要靠吃药
不少老年人一旦发现自己睡眠减少,就靠吃安眠药来解决问题。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虽说小剂量、短时期服用安眠药,是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如果将吃药当成治疗失眠的唯一方法,长期服药,势必会形成药物依赖。还有的老年人通过服用安眠药解除失眠痛苦,发现效果不错,同时带来一种特异的欣快感,于是逐步增加药量,到后来越吃越多、非吃不可,一旦停药,便会出现焦虑、容易激怒、全身乏力、头痛头昏、震颤抽搐等戒断症状。因此,必须按照专科医生的医嘱正确服药,避免出现成瘾现象。
四、改善睡眠的方法
1、建立睡眠信心。对生活中偶然遇到的失眠经验,不必过分忧患,要相信自己的身体自然会调节适应。人的身心自我调节能力很强,一两夜的失眠不会对身体产生多大的影响。
2、保持乐观、知足长乐的良好心态。对社会竞争、个人得失等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
3、安排规律生活。寻找生活的乐趣,每天生活得很充实建立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制度。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机制,如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泡脚等,只要长期坚持,就会建立起“入睡条件反射”。即使有时不得不晚睡,第二天早晨也要按时起床;周末、假期,也要避免睡懒觉。
4、保持适度运动。每天保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但尽量避免睡眠前剧烈运动。中国传统的气功疗法、太极拳、太极剑等锻炼方式在主张“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相兼”的同时,还主张“形随意转”、“意随形生”、“形神兼养”,只用锻炼得当,必然对人的心身调节具有双向调节、多向调节的作用。
5、适当调节日常饮食。单一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起到镇静的作用,而蛋白质食品则有益智、醒脑和维持机敏的功能。中医认为,在日常饮食中适量食用一些食物如百合、桂圆、莲子、蜂蜜、小麦、银耳等,有助于补心益脾、养血安神、镇惊,从而有效促进睡眠。
6、限制白天睡眠时间。除适当午睡外,应避免长时间打盹,否则会减少晚上的睡意及睡眠时间。
7、睡前放松心情,避免接触过多刺激。睡前半小时内应避免过分劳心劳力的工作。睡前1小时最好远离电视,因为电视屏幕闪烁的光线会使人神经兴奋而影响睡眠。临睡前听听轻音乐,例如以传统中医理论与中国古典音乐结合的五行音乐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从而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能够调节情绪,改善不良情绪对身心的影响。
8、设计安静的卧房,建立适宜的睡眠环境。尽量使卧房隔离噪音,而且养成关灯睡觉的习惯。为避免出现郁郁寡欢,不要穿冷色调的衣服,或在身边置冷色调的环境;为避免烦躁和愤怒,不去看红色;借助非色彩(灰色、白色、黑色)助于缓解睡前的焦虑和紧张。
9、使睡床单纯化。养成睡床只供睡眠用的习惯,不在床上看书、打电话、看电视。
10、睡前饮食适度。睡前如有需要,可适度进食牛奶、面包、饼干之类食物。过饱对睡眠不利;而咖啡、可乐、茶、酒等带有刺激性的饮品,尤不利于睡眠。
11、进行适当规律的性生活。和谐的性生活是释放压力,放松身心,促进睡眠的最好催化剂。
五、帮助睡眠的食品
1、香蕉除了能平稳血清素和褪黑素外,它还含有可具有让肌肉松弛效果的镁元素。
2、菊花茶具有适度的镇静效果,对无法放松的神经或身体来说,它是完美的天然对抗手段。
3、温牛奶含有一些色胺酸(具有镇静作用的一种氨基酸)和钙,钙有利于大脑充分利用色胺酸。
4、蜂蜜能促使大脑停止产生进食素,进食素是最近发现的一种与保持清醒有关的神经传递素。
5、土豆它能清除掉对可诱发睡眠的色胺酸起干扰作用的酸。
6、燕麦片能诱使产生褪黑素,一小碗就能起到促进睡眠的效果。
7、全麦面包有助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在大脑中转变成血清素,有助于色胺酸对大脑产生影响,促进睡眠。
9、火鸡,最著名的色胺酸来源,在下午吃的全麦面包上放上一片或两片火鸡肉,将会获得由食物诱发的良好睡眠。
愿您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身体!
东城区卫生局党委领导慰问...
年春节将至,1月22日,东城区卫生局党委张家惠副书记、组织部饶珊部长在我院党委康国荣书记陪同下,走访慰问了...
学习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医...
为了切实把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推进医院工作再创新高,新年伊始,中医医院召开以加强内科建设...
刮痧
刮痧是我国民间传统医学疗法之一。 刮痧的原理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运用手法强...
失眠的中医治疗
失眠是指睡眠困难、早醒或醒后再难入睡,严重者彻夜难眠,使人心烦意乱、疲乏无力,甚至导致头痛...
过敏性鼻炎的调养
什麽是过敏? 过敏是指身体的免疫系统对外来的异物产生过度敏感的反应,这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