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楚天都市报整版:“小气科室”32年的医德档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2012-10-29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医德医风记录本和病人意见本被放在护士站的显眼位置

  图为:医德医风记录本上,记满了退还的红包、礼物

  本报记者严珑 陈媛 通讯员黄冬香 聂一钢 涂晓晨 吴惠亮 摄影:记者魏铼

  能省绝不浪费,一根缝合线分成几段用;赚钱不忘责任,12年减免医疗费3400余万,“小气科室”12年走出“大公益”之路。(详见本报昨日A02、A03版报道)

  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再次来到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时,一名护士刚替医生将一个2000元红包退还给患者的丈夫,护士长李燕君随后将这一情况记录在该科室《医德医风登记本》上。记者翻看了几本登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由她退还的红包情况,仅最近两个季度就达5.37万元,而由医生们直接婉拒的红包更是不计其数。

  坚决拒收患者红包,这是心外科坚持多年的优良作风之一。自1980年建科以来,管汉屏、叶世铎、蓝鸿钧等一代代专家,用自己的精诚之心和仁爱之行,书写了一部“医德档案”,这既是心外科的宝贵财富,也是江城医疗界的宝贵财富……

  管汉屏

  缓解术前恐惧心理

  带病人参观手术室

  “做人要正,待人要诚”,这是心血管外科泰斗、武汉协和医院外科创始人、心血管外科主任管汉屏教授生前的座右铭。

  管教授于2009年4月23日去世,在追悼会上,时年53岁的徐立新专程从武昌赶来参加。1973年,以管汉屏为主的专家组曾为徐立新实施心脏手术,35 年来,她得以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他对病人百般呵护,没有一点教授的架子。”徐立新当时清楚地记得,手术前自己十分害怕,管教授为解除她的恐惧心理,亲自带她参观手术室,详细讲解手术过程,手术后得知她伤口疼时,还特地给她买巧克力安慰。

  叶世铎

  守护患者七天七夜

  冒感染风险做手术

  上世纪70年代末,一名来自东北的男子到该科室做换瓣手术。当时医疗水平还不高,体外循环等设备也很破旧,一次性换双瓣手术的难度与风险都很大。

  那时的B超很落后,无法明确查出患者病情,叶世铎教授完全靠听诊器长时间反复听,以至于把耳朵都夹肿了,最终才确诊病情。手术后,病人血压不好,叶教授寸步不离地守候,累了就在旁边打个盹,经过七天七夜的守护,患者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1985年,一名四川小伙也到医院做换瓣手术,在术前检查时发现其患有乙肝。由于当时部分医生对乙肝还了解不多,包括麻醉师、体外循环医师等都担心手术中会传染给自己,遂拒绝为其做手术。“这名小伙子病情很危急,我不能见死不救。”叶教授和科室医生孙宗权商量后,联系了江城另外一家有技术合作关系的医院,冒险在那里给小伙子做了手术。之后很多年,小伙子多次来信感谢叶教授的救命之恩。

  蓝鸿钧

  要求医生每天查房

  禁止下属虚开假条

  肖诗亮和张凯伦如今已是心外科的资深教授,但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还是科室的一名普通住院医师,而整个科室也只有七八个病人,二人虽然分管三四个病人,但主要治疗工作由蓝鸿钧教授等进行,他俩每天主要工作就是帮忙换个药,二三十分钟就完成了。

  当时肖、张二人家住武昌,交通不太方便,上班要先坐1路电车到钟家村,然后转10路公交车到航空路,再走到协和医院。于是张凯伦就提议,周日他和肖诗亮换着休息,没必要都大老远跑过来,肖诗亮当即同意。然而有一天,蓝教授突然问肖诗亮:“小肖,我怎么周末没看到你来了?当医生必须每天早上查房,患者病情变化是没有周末的。”

  还有一件小事,也让肖诗亮记忆犹新。当时,经常有人为了休息两三天,找肖诗亮帮忙虚开请假条,这件事情被蓝鸿钧教授知道后,当即给予了批评。然而过了不久,又有熟人找肖诗亮帮忙开请假条,碍于面子的肖诗亮并没有拒绝,这让蓝教授十分生气。“小肖,你怎么又开呢?”并当着很多人的面严厉地说:“你们以后不要再找小肖开请假条。”

  杨辰垣

  一年拒收礼品20万

  自己制作“红包档案”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给医生送红包的习气渐渐兴起,当时作为科室主任的杨辰垣教授坚决抵制。他不仅禁止科室医生收红包,自己更是以身作则,还专门用硬壳笔记本做了一本“红包档案”。

  看过该档案的肖诗亮教授昨日回忆说,在“红包档案”里,杨教授工整详细地记载了每一笔红包的相关信息,比如送红包患者的姓名、时间、金额、病人病情、退还给谁等等,实在退不出去的就由护士长存进患者账户,或者交给医院党办处理,这一举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医生。

  据统计,1992年至1996年,杨教授累计退红包140多次,共计4万余元。尤其是2005年,他个人拒收的红包礼品价值就超过20万元。

  孙宗全

  69岁还帮病人洗脸

  患者去世家属仍感激

  “一年四季寒暑假,大年初一年三十,没有哪一天不到科室来。”这是同事们对孙宗全教授的描述。大多医生是早上查一次房,而他早上查一次后,常常下午5点多又会再查一次房。最令人感动的是,如今已是69岁高龄的他,每次查房还亲自帮患者洗脸、吸痰,主动帮忙搬抬病人,或帮病人翻身拍背。

  2004年,有一个家住武昌的女孩在该科室做了换瓣手术后,将一箱巧克力放在孙教授办公室里,以表达感激之情。然而孙教授不吃,也不许任何人动。后来有医生不知情拆开拿一盒,被孙教授严令补一盒进去,并让人专门将一整箱巧克力送还给患者。

  今年2月,一名84岁爹爹因心衰入院,手术风险很大,但他本人和家人都强烈要求手术。术后老人情况并不太好,孙教授每天下手术台后都会来看望他,并亲自为他换药,常常凌晨一两点接到老人情况不好的通知后,立刻赶到科室参与抢救,有时一晚上赶来好几次。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今年4月老人还是走了,不过患者家属被孙教授深深感动,非但不怪医生,还感激地叮嘱他注意身体,并送来礼品,但被孙教授婉拒。

  对此,有人感慨说:“手术前给医生送礼的多,手术后给医生送礼的少,患者‘走’了还给医生送礼的,这是第一次见到!”

  董念国

  退还2万港币红包

  一副处方仅几十元

  2010年5月5日,68岁的林婆婆因瓣膜病加冠心病到协和医院做换瓣术。术前家属来到董念国教授办公室,硬将2万港币塞给董教授。

  因怕影响患者心情,董教授暂时收下,并立即交给科室护士长李燕君保管。等到患者出院时,李燕君按董教授要求将钱交还给患者的女儿,当时患者女儿称自己在香港做生意,那点钱不算什么,只是真心想对董教授表示感谢,不过护士长仍然坚持将钱退了回去。

  不收患者红包,也不乱给患者开药。在门诊坐诊时,董教授通常一天要看约70个专家号,他给其中至少50个病人开的药,主要是地高辛、氢氯噻嗪等,每种价格仅几块钱至十几块钱,整张处方的总额最高也就几十元。“这些药都是非常经典的药,能有效治疗那些患者的病。”董念国说,一些药其实就是换了个包装,价格就翻了几倍,他不会开那种药给患者。

资讯推荐

三千余名患者留守医院协和...

  2月8日上午,瑞雪飞扬,银装素裹。医院病房里洋溢着温暖的节日气氛。该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国斌带着吉祥的小礼物...

协和医院举行2013年迎...

  歌声悠扬,舞姿翩跹,欢声笑语,喜迎新年。2月4日下午,协和医院外科楼二楼报告厅内春意盎然,医院2013年迎...

楚天都市报头版头条:“小...

医院要有利润才能良性发展,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但是,公立医院盈利的同时不能忘记公益本质,不能抛弃救死扶伤...

楚天都市报整版:“小气科...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医德医风记录本和病人意见本被放在护士站的显眼位置  图为:医德医风记录本...

协和专家重走鄂西北医疗支...

  《长江日报》报房县讯(记者李艳梅 通讯员黄冬香)“孩子命在旦夕,没有手术室,我们在山坳里自建露天手术室,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