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防治
北京刘家窑中医院 2025-10-22 08:49:05
冠心病,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胸口闷,走两步就喘,有时候像有块石头压着,说不清哪儿疼,可就是难受.不少人到了中年,体检报告上突然冒出“心肌缺血”几个字,吓得睡不着觉。其实这病不是一天两天冒出来的,它悄悄地来,慢慢侵蚀血管,等你察觉,可能已经堵得差不多了。
预防?先从嘴说起。油炸的 肥肉、动物内脏,香是真香,但吃多了,血脂就往上飙。胆固醇在血管壁上一层层堆,像水管里结的水垢,时间久了,水流自然变小。心脏供血不足,问题就来了。有些人觉得不吃肉就行,结果天天吃精米白面,血糖波动大,照样伤血管。饮食这事,没那么复杂,少盐少油,多吃蔬菜,杂粮换掉一半白米饭,就已经赢了一半。
运动呢?别想着非得跑五公里才算锻炼。每天快走半小时,或者爬几层楼不坐电梯,积少成多。关键是坚持。很多人开始兴致勃勃,三天后就说“太忙了”,然后彻底撂下。其实十分钟也行,动总比不动强。办公室坐一天,起来接个水,伸个懒腰,都是对心脏的小恩小惠......
抽烟喝酒,老生常谈,可还是有人不当回事。烟里的尼古丁一进去,血管立马收缩,血压蹭蹭涨。长期下来,血管弹性变差,斑块容易形成。酒呢,少量可能活血,喝多了反而增加心脏负担。尤其是应酬多的人,一杯接一杯,肝脏受罪,心脏也没好果子吃。
情绪也得管。压力大、焦虑、生气,这些看着是心理问题,其实直接影响心血管。人生气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紧张。长期这么折腾,心脏迟早抗议。有些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认真,结果退休没两年查出冠心病,一问,平时总憋着火,回家也不爱说话,压力全自己扛.这种性格,医学上叫“A型行为”,特别容易招惹心脏病。
再说治疗。一旦确诊,药就得长期吃。**、他汀、降压药……种类不少,有人嫌麻烦,症状一缓解就自己停药。这是大忌。冠心病是慢性病,药不是治病痛的,是防出事的。哪怕感觉挺好,也不能随便减量或停。支架也不是全能的,放了支架不代表万事大吉。它只是把堵住的路临时打通,如果不改生活习惯,别的地方照样会堵。
还有些人迷信保健品!鱼油、卵磷脂、深海鲨鱼软骨粉……花不少钱,吃一堆瓶瓶罐罐。这些东西宣传得神乎其神,可实际上,没有哪种保健品被证实能替代正规药物。与其花钱买安慰,不如把烟戒了,把饭吃得清淡点。
定期复查很重要。血脂 血压 血糖,这“三高”盯紧!很多人只关注血压,忽略了血糖和血脂。其实这三个是一伙的,一个出问题,另外呢两个往往也不安分。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进展更快,更容易发生心梗。
冬天尤其要小心.气温一降,血管收缩,血流变慢,心梗高发。早晨别一起床就急着出门晨练,先在屋里活动几分钟,让身体缓过来。洗澡水别太热,温的就行,忽冷忽热容易刺激心脏。
家庭支持也很关键......一个人改变习惯很难,家人要是还端着红烧肉往桌上摆,劝他少吃点,结果自己吃两大碗,那谁还愿意坚持?全家一起调整饮食,共同营造健康环境.孩子跟着吃清淡了,父母也更有动力。
有时候,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医生会建议做造影或搭桥。这时候别拖,也别怕。现代医学手段成熟,风险可控。比起等出大事再抢救,提前干预安全得多.手术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术后更得注意生活方式,不然等于白挨一刀。
最后一点,别等到胸痛才重视。早期信号可能是乏力 气短、牙疼、肩膀酸,甚至消化不良。这些看似不相关,但结合年龄和危险因素,就得警惕。尤其是有家族史的,父亲或兄弟在五十岁前得过心脏病,自己更要上心。
生活节奏快,大家都忙着赚钱 养家、应付各种事。可身体是自己的,心脏跳一下是一下,它不会喊累,直到某天突然罢工.那时候,再多的钱也换不回一口气。
啊,别等病来了才后悔。每天多走几步,少吃一口咸的,少抽一支烟,看起来微不足道,日积月累,就是给心脏续命。健康不是靠一次体检 一次住院就能解决的事。它是无数个日常选择堆出来的结果。
人这一辈子,走得再远,也得回头看看身体跟不跟得上。心脏默默干活几十年,咱们至少,别让它太累。
希望“冠心病的防治”对你有用。 记得,心态要放轻松. 生活要积极,心情要乐观. 性格豁达一点,日子更顺心。 每天醒来,精神满满。 胃口好,身体稳。 饮食清淡些,少油更健康。 吃饭别太饱,七分就好. 胃舒服,心也踏实。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站对本文的原创性、内容的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