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慢中耳炎怎么治疗方法

    耳朵里闷,嗡嗡响,听力好像隔着层布,说话自己听着发空——这感觉,谁有谁知道。有时候一低头,水声似的咕咚一下,挺吓人.慢中耳炎,说白了就是耳朵中间那块地方老发炎,不红不肿,也不流脓哗啦的,可就是断不了根。拖着拖着,耳朵就废半边。

    治这病,很多人第1反应是滴药。药店随便买瓶氧氟沙星滴耳液,往耳朵里倒两滴,头歪着躺十分钟.行,管用一阵。但问题是,滴几天好了,停药两周又回来!反反复复,耳朵反倒越来越不灵光.关键得搞清楚,为啥会慢性?是不是鼻炎在作祟?鼻咽那儿堵着,耳朵通气的管子(咽鼓管)打不开,里面负压,积液排不出去。这时候光治耳朵没用,鼻子也得看。

    有些人鼻子常年不通,睡觉打呼噜,早上起来嗓子干,根本没意识到这和耳朵有关.结果耳朵闷得慌,跑去五官科,医生拿个耳镜一照:鼓膜内陷,颜色发暗,活动度差。再一测听力,传导性下降。这时候才明白,原来不是神经坏了,是中间传声的零件“生锈”了。

    治疗就得双管齐下。耳朵局部处理不能少。如果鼓膜没穿孔,可以试试鼓室吹张——就是捏住鼻子,闭嘴,用力往外擤气,让气冲进耳朵,把塌陷的鼓膜顶回去。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少人掌握不好力度,要么没反应,要么耳朵疼得像炸开。医院有专门仪器辅助,安全些.家里自己试,容易适得其反。

    要是耳朵里积液多,医生可能会建议穿刺抽液。针扎进去,吸出淡黄色的水样液体,当时耳朵立马轻快。但这法子治标不治本。抽完没几天,液体又慢慢渗出来.除非能把病因掐断,否则等于白忙.

    说到根子上,还得调身体状态。中医讲“脾虚湿盛”,耳朵里老有水,可能是体内湿气太重。这类人通常舌苔厚腻,大便黏马桶,胃口差,容易累。调理脾胃,吃点参苓白术散之类的方子,配合艾灸足三里、丰隆穴,有人反馈耳朵确实松快了。当然,不是人人适用,得辨证。别一听别人说有效,自己也跟着喝,结果越喝越胀气!

    西医保守治疗常开促排药物,比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帮助黏液排出。也有用激素喷鼻剂的,减轻咽鼓管周围水肿。这些药得长期用,短则两三周,长则几个月......问题是谁能坚持?症状一缓解,药就扔了。过阵子复发,再来一轮。循环往复。

    手术选项也有。鼓膜置管,就是在鼓膜上开个小口,插个微型塑料管,让中耳和外界通气,积液顺着管子流出来。适合反复积液、听力持续下降的孩子或成人。管子一般几个月自动脱落,鼓膜自行愈合。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放管.有的人鼓膜太薄,或者有过多次手术史,风险高。而且啊放完管之后洗澡得特别小心,水进耳朵容易感染.

    还有人考虑激光鼓膜造孔,微创,恢复快.原理类似,临时打开通道。但远期效果争议不少,有些研究说跟自然恢复差不多,图个新鲜罢了.

    最麻烦的是,很多人不当回事!耳朵闷就闷着,反正不疼。拖个几年,鼓膜越来越薄,甚至萎缩 粘连.到那时候,就算把积液清干净,听力也回不到从前。声音像从远处传来,听不清细节.特别是电话里对话,总要让人重复。

    预防其实比治疗重要。感冒后别使劲擤鼻涕,左右单侧轮流来,别两边一起捏着擤,压力太大,细菌容易挤进耳朵。游泳时戴耳塞,尤其水质不明的泳池。平时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次数。鼻炎患者定期清理鼻腔,用生理盐水冲洗,保持咽鼓管通畅.

    饮食上少碰油腻 甜食、奶制品,这些容易生痰湿。熬夜更要戒,晚上十一二点还不睡,免疫力一低,小毛病全冒出来。

    最后提一句,耳朵的事别自己乱掏。棉签 挖耳勺,越弄越糟。耵聍本身有保护作用,多数能自己掉出来。非要清理,找专业人员。慢性中耳炎患者的耳道敏感,稍不注意划伤,引发感染,雪上加霜!

    慢中耳炎不是急症,却是慢性消耗战。靠一招鲜解决不了。得耐心,得综合调理。耳朵和鼻子、体质 生活习惯全连着,拆开治,往往事倍功半!有时候,身体发出的信号很轻,闷一下,响一声,你不理它,它就越来越大声,直到你躲都躲不掉。

    这就是文章“慢中耳炎怎么治疗方法”的全部内容.希望你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免疫力,身体越来越健康......小提醒:少吃油炸食品,多吃蔬菜,身体会更轻松、更有活力。

    2025-10-31 12: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