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这名字听着就挺烦.耳朵里头的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有人一耳朵疼起来,饭都吃不下,夜里翻来覆去。可你问用啥眼药水?等等……眼药水?耳朵的问题拿眼药水治?这路子走偏了吧.
不过话说回来,真有人这么干.家里老人嘛,一听“发炎”,就觉得消炎就行......滴眼药水,反正都是液体,眼睛能滴,耳朵……大概也能凑合?别笑,还真有这么试的。结果呢?没好,反而更糟。耳朵不是眼睛,结构不一样,黏膜也不一样,药物渗透性差得远。眼药水设计的是角膜吸收,耳道那地方,弯弯曲曲,还有耳垢挡着,滴进去等于白搭。
再说成分。常见的眼药水,比如氯霉素 妥布霉素,看着是抗生素,但浓度和剂型都不适合耳部使用。耳朵要是破了膜,鼓膜穿孔了,你还往里滴含防腐剂的眼药水?那不等于往伤口上撒盐?刺激不说,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感染,甚至影响听力.这不是治病,是添乱。
那中耳炎到底该咋办?先分清楚类型.急性中耳炎,多半是感冒后耳朵堵 胀、疼,小孩哭闹不停,大人耳朵像被塞了棉花。这时候,重点是控制感染.医生一般会开口服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之类的.配合点解热镇痛药,退烧止痛。耳朵外面热敷一下,也能缓解不适。
要是耳朵流脓了,说明鼓膜可能破了.这种情况,反而需要局部用药。但是耳用制剂,不是眼药水!市面上有专门的滴耳液,比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或者复方新霉素滴耳液.这些药是为耳道环境调配的,pH值合适,刺激小,还能穿透分泌物起作用。
千万别自己拿眼药水替代。曾经有个人,觉得左氧氟沙星眼药水跟滴耳液名字差不多,就拿来滴耳朵.结果耳朵疼得更厉害,还出现头晕、恶心.送到医院一查,耳道黏膜大面积灼伤,治疗拖了好几个星期。这种例子不是没有。
还有人迷信“土办法”。大蒜汁 香油 酒精,什么都敢往耳朵里灌。大蒜捣碎挤出汁,滴两滴——听着像是民间智慧,实则危险得很。大蒜有刺激性,耳道皮肤娇嫩,一碰就红肿。香油倒是温和,但容易滋生细菌,本来有感染,再一闷,等于给细菌建了个温床。
小孩中耳炎更要小心。他们咽鼓管短平直,感冒后鼻涕容易倒灌进中耳,引发炎症!预防的关键其实是护好鼻子。擤鼻涕别太猛,两边别一起捏着擤。睡觉时枕头稍高一点,有助于引流。房间别太干,湿度保持住,鼻腔通畅了,耳朵出问题的概率也小。
说到这儿,突然想起个事儿.以前邻居家孩子,三岁多,反复耳朵疼......家长一开始以为是上火,给喝凉茶。后来发烧,耳朵流黄水,才去医院。一检查,慢性中耳炎,鼓膜都快穿孔了。医生问之前用了啥药,家长掏出一瓶眼药水,说是亲戚推荐的!医生当场摇头:“这不是瞎搞吗?”
啊,耳朵的事,真不能随便对付。症状轻,可以观察一两天,看能不能自愈。但如果持续疼、发烧、听力下降,看医生。尤其是小孩子,不会表达,光哭闹,家长得上心。
另外呢,游泳后耳朵进水,别拿棉签使劲掏。越掏越容易伤耳道,还可能把水推得更深。歪头跳两下,轻轻拉耳廓,让水自然流出。要是几天后耳朵痒 闷,可能是外耳道炎,也叫“游泳耳”,这时候也需要专用滴耳液,不是眼药水。
最后唠叨一句:药这东西,哪儿疼往哪儿滴,听着简单,实则风险极高.眼睛和耳朵,虽然挨得近,但生理结构天差地别。一个在明处,一个藏得深.用药讲究精准,不能图方便就混着来.
中耳炎不用眼药水。重复一遍,真的不用.要用,也是滴耳液,而且啊得医生开了才行。自己乱用,短期看不出啥,时间一长,耳朵越来越敏感,反反复复,治起来更麻烦。
有时候病没好,不是药不行,是路走错了。方向偏了一寸,结果差了十丈。耳朵的事,别省那点挂号费。该看就看,该查就查。毕竟,听不清世界的声音,日子过得也憋屈。
哦对了,有些人一耳朵不舒服,就想用耳机压着,听音乐转移注意力。这也不建议。声音一响,耳膜震动,本来就发炎的地方更受刺激。安静休息才是正道.
中耳炎——别碰眼药水。别信偏方。别拖。别硬扛。耳朵不说话,但它会记仇。
看完上面的介绍,希望你能每天精神饱满,走路带风,脸上挂着笑容。坚持好习惯,健康自然会来找你。健康小贴士:每天抽空动一动,别总坐着哦。
2025-10-31 10: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