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中暑后头痛中医

    太阳毒辣得能把柏油路烤出泡来。那天下午,老张在工地扛钢筋,汗顺着脊梁沟往下淌,衣服黏在背上,像裹了层湿纸板.突然眼前一黑,膝盖发软,整个人栽倒在沙堆上。工友喊他,声音像是从井底传来,嗡嗡的。醒来时人在树荫下,脑袋像被铁箍勒紧,一跳一跳地疼,太阳穴突突直蹦。

    中暑后头痛,中医管这叫“暑厥” “热厥”,也有说“阳暑伤气”的。不是简单的热出来的,是内外夹击。外头是烈日灼天,热邪直冲脑门;里头呢,出汗太多,津液没了,气也跟着泄了。气虚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脑袋供不上血,自然就疼。还有人本来脾胃弱,暑热一扰,湿气堵在中焦,清气上不去,也会头重如裹,晕乎乎的。

    老张那会儿就是典型的阳暑。舌苔黄厚,口干得恨不得把水桶吞下去,脉又浮又数.医生没开西药,抓了几副汤药:荷叶、淡竹叶 金银花、连翘,清透暑热;加点党参、麦冬、五味子,这是生脉散的底子,补气生津。喝了两剂,汗收住了,头疼松了些,但还是闷着,像有团湿棉花塞在天灵盖。

    这时候就得调方向了.湿气没走,光清热不行。改用藿香正气打底,加苍术、厚朴,把中焦的湿推一推。有人嫌丸药慢,直接煮汤喝,一碗下去,打几个嗝,肚子咕噜响,头上微微冒汗,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就轻了。

    也有另一种人,中完暑之后怕风,不敢吹风扇,一吹太阳穴就抽着疼。这可能是暑热伤阴,加上汗出当风,风寒乘虚而入。表面看是受凉,根子还是暑邪没排净。这种头疼,隐隐作痛,休息不好就加重,舌红少苔!得用些养阴透邪的法子,比如用桑叶、菊花配点玉竹 沙参,轻轻疏散,别再猛发汗了。

    按摩也能应急。十宣穴放血,指尖一掐,刺几下,挤出几滴黑血,当场就能缓一口气。或者掐按合谷,用力掐,酸胀感窜到肩膀才算到位。风池穴用拇指揉,两边轮着来,力度由轻到重,能解一部分颈肩僵带来的头紧。

    饮食上,绿豆汤不是全能的。有些人喝完反而胃胀,因为绿豆性凉,脾虚的人受不了。可以煮点扁豆薏米粥,加片生姜,既祛湿又不伤中。西瓜好吃,但刚从冰箱拿出来不能碰,寒上加寒,头疼更凶。常温的西瓜汁,少量频饮,还能生津......

    奇怪的是,有些人中过一次暑,第2年夏天特别容易头晕......老中医说,那是“暑气伏藏”,邪气没彻底赶出去,潜伏在经络里,一到天热就蠢蠢欲动。这种就得慢慢调理,不能急。有时候扎几次针,选大椎、曲池、足三里,泄热提气,比吃药还快。

    但也有人不信这套,觉得头疼就吃止痛片。压得住一时,可气越耗越虚,下次中暑来得更快。我见过一个送外卖的小伙子,三天两头吃布洛芬,后来一晒太阳就恶心,躺下好点,一站起来就天旋地转.查不出大病,中医一看,气阴两伤,脉细如丝。补了一个多月才缓过来。

    还有种情况,头疼带着心慌、睡不着,情绪一点就炸......这已经不只是暑的问题了,是心气被耗,神不安舍。得加点安神的,酸枣仁、莲子心,甚至龙骨 牡蛎,镇一下浮越的阳气。但这得辨证,不能自己乱加。

    其实最怕的是老年人中暑后头痛。反应迟钝,出汗少,症状不典型,可能只是唠叨几句“脑袋发木”,结果第2天就迷糊了!这时候千万别拖,哪怕喝点淡盐水 用冷毛巾敷额头,都得赶紧做.中医讲“治未病”,可真到了这一步,就得实打实应对。

    话说回来,防暑比治暑重要。避开中午出门,戴草帽,穿浅色衣服。干活中间定时喝水,别等渴了再喝。茶里放点薄荷 甘草,既能提神又防热。绿豆汤可以早上喝,中午前喝完,晚上别碰,容易夜尿。

    老张后来好了,但每年夏天还是不敢太拼命。他说那回头疼,像有把钝刀在脑子里慢慢锯,现在想起来头皮都发麻。工地给发了冰袋,他也学会了午休时按按太阳穴,抹点清凉油......不是什么大智慧,就是一点点小习惯,把命护住。

    中医治中暑头痛,不是一刀切。有人要清,有人要补,有人要化湿,有人要养阴.关键看当时的身体状态,不能一听“中暑”就猛喝绿豆汤。身体的感觉最真实——要是喝完某种东西更难受,那就停。别死磕。

    最后那点雨下了,空气闷得像蒸笼。蝉叫得撕心裂肺。你知道吗,有时候最危险的不是高温,是那种你以为“还能撑一会儿”的念头。

    ,大家做好预防,多了解“中暑后头痛中医”的知识。愿你每天心情都很好,不为小事操心。心情好了,身体也会更健康。健康小提示:别忽略身体的疲劳信号,累了就休息......

    2025-10-28 14:42:16

成人发热待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