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宫颈糜烂分成几度

    宫颈那点事儿,说起来挺乱的。以前老听人讲“宫颈糜烂”,好像一查妇科,十个有八个都中招。其实吧,现在医学上早不这么说了。什么一度、二度、三度?听着像烧伤分级似的。可实际上呢,这词儿早就被踢出正规术语圈了。

    你要是翻几年前十的病历本,可能还能瞅见“宫颈糜烂Ⅰ°”“Ⅱ°”这样的字眼。那时候医生也写,患者也信,觉得是病,得治。轻的用药,重的上物理治疗,甚至电灼 激光啥的全招呼上。但现在回头一看,很多根本就是白忙活。

    为啥?因为所谓的“糜烂”,多数压根不是病。它其实是宫颈管里的柱状上皮往外爬了一点,跑到宫颈外口来了。本来这块儿长的是鳞状上皮,颜色浅,看起来平滑;结果柱状上皮一露头,红红的,颗粒感强,远看像是破了皮 烂了一样。但这只是生理变化,尤其青春期 生育期、怀孕时,激素一波动,就容易出现。

    你看,这不是炎症,也不是感染,更不是癌前病变。它就是个外观问题。就像有人天生嘴唇红一点,有人指甲月牙多几个,没啥大不了。可偏偏过去非得分个一二三度。一度是糜烂面小于三分之一,二度是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三度是超过三分之二。分得挺细,听起来科学,实则误导一堆人。

    而且啊这种分法本身就模糊.医生拿肉眼看,打个照影,凭经验估摸面积。今天张大夫看了算二度,明天李大夫来瞧,兴许说接近三度。标准都不统一,谈何精准?

    再说了,就算真有症状,比如白带多、接触性出血,也不能光看“糜烂”程度。得查原因啊......是不是合并了阴道炎?有没有支原体、衣原体感染?HPV阳不阳性?这些才是关键。可当年不少人就被表面现象牵着走,猛治“糜烂”,结果病因没解决,症状反反复复.

    现在好了,教科书改了,诊断标准也更新了.正规医院基本不再用“宫颈糜烂”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名字拗口点,但准确。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无需处理。除非伴有明显炎症反应,才考虑对症治疗。

    可民间的说法还停留在十年前。有些人拿着体检报告吓一跳:“三度糜烂!”赶紧上网搜,越看越慌,生怕癌变.其实她可能只是激素水平高,或者刚生完孩子,身体自然调节的结果.过段时间复查,说不定自己就好了。

    还有些小诊所,专拿这个当幌子。一通检查完,语气沉重:“你这个很严重,马上治疗,不然影响生育......”然后各种冲洗、上药 微波全安排上,几千块花出去,疗效嘛……反正肉眼看着“红的地方少了”,就觉得值了。其实是自愈的,跟治疗关系不大。

    别一听“糜烂”就紧张。宫颈这地方,本来就复杂。每年做TCT和HPV筛查才是正经事。发现异常细胞早干预,比盯着那点红斑折腾强多了。至于什么分度?早该进历史垃圾堆了。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极少数人确实存在慢性宫颈炎,分泌物长期刺激,局部充血水肿,甚至有息肉或囊肿。这时候需要处理的是炎症本身,而不是把正常的上皮当成敌人消灭。用药也好,物理手段也罢,得有指征,不能盲目。

    还有年轻女孩月经刚来那几年,体内雌激素旺盛,宫颈外翻明显,看起来红彤彤一片。家长带着去看,医生若不懂解释,一句“有点糜烂”就能让全家失眠一周......其实等年龄大点,激素稳定了,自然就改善了。

    说到底,医学在进步,观念也得跟上.过去那种按面积划分、一刀切治疗的做法,早就过时了。现在的重点是筛查病变,预防宫颈癌,而不是给正常组织贴标签。

    不过话说回来,临床上偶尔还能听见老一辈医生顺嘴说出“二度糜烂”。习惯难改呗。就像有些人至今管冰箱叫“雪柜”,不影响使用,但总归不够准确。只要最终判断不跑偏,不至于误治,也就随它去了。

    最怕的是信息断层。患者从网上搜到二十年前的文章,看得心惊肉跳,跑来问医生......医生解释半天,她还半信半疑:“可资料上明明写着三度要手术……” 这时候沟通成本就高了.

    啊,别死磕那个“度”。与其纠结分几级,不如搞清楚自己有没有合并问题。有没有不舒服?白带异味?同房出血?这些才是报警信号。单纯外观改变,真不用太焦虑!

    顺便提一句,未婚未育的女孩也不用怕。所谓“未婚不能做物理治疗”的说法,也是老黄历。现代技术精细得很,只要确有必要,方式方法都可以调整。但前提是——你真的需要治。

    最后唠叨一句:身体的事,别靠猜,也别信偏方。定期检查,听靠谱医生的建议。宫颈那点事儿,没那么玄乎.

    最后,要及时治疗,对身体很有好处。关于“宫颈糜烂分成几度”的内容就到这里。愿你每天气色好,走路轻松,心情愉快。早睡早起,坚持锻炼,健康其实不难.健康小提示:别总靠外卖,自己做饭更健康。

    2025-10-24 1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