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头那个小空间,中耳。藏在鼓膜后头,不大,但挺重要。感冒了,鼻塞,耳朵闷着,听东西像隔着层布。小孩更常见,躺下喝奶,奶水容易倒流进咽鼓管,细菌就顺着往上爬。大人也躲不过,尤其是总擤鼻涕不讲究的,一捏鼻子猛一擤,压力一大,病菌全给推进去了.
常见的病原体,名字拗口,记不住也没关系。链球菌,尤其是肺炎链球菌,老面孔了。还有流感嗜血杆菌,听着吓人,其实不是真“嗜血”,只是培养它得加点血。这两个是主力。以前教科书说最多的是肺炎链球菌,这几年有点变化,疫苗打得多了,它的比例下来些,反而流感嗜血杆菌冒头了......卡他莫拉菌,名字怪,但它也常来凑热闹。这三个,基本占了门诊里中耳炎病原的大半壁江山。
病毒呢?也有份......特别是刚开始那几天,流鼻涕、发烧,耳朵痛,可能就是病毒先捣的乱。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这些引起普通感冒的家伙,先把黏膜搞肿了,咽鼓管不通,中耳成了个封闭腔,空气被吸收,形成负压,鼓膜往里凹,疼。接着,细菌趁机繁殖,炎症升级。有时候一开始是病毒惹的祸,后来才变成细菌感染。分不清谁先谁后,治疗上就得考虑周全。
还有一类,耐药的问题。以前阿莫西林一吃就好,现在不行了。有些细菌变聪明了,产生β-内酰胺酶,把抗生素分解掉.特别是流感嗜血杆菌,不少都带这本事......医生开药得掂量,是不是得用含克拉维酸的复合制剂。不然药吃了,等于喂细菌喝水。儿童用药更得小心,剂量、疗程,不能随便停。症状一好就停药,死不了的细菌缓过劲儿再来一波,更麻烦。
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名字听着像科幻片里的反派......一般健康人少见,但在免疫力差的、或者耳朵长期有问题的,比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它可能冒出来。这种菌顽固,对很多药不敏感,处理起来头疼。金黄色葡萄球菌也不少,尤其如果耳朵破了 流脓,外面的东西进去,它可能就占了地盘。MRSA,耐甲氧西林的那种,更难缠,普通青霉素类直接无效。
诊断靠什么?耳镜。医生拿个小灯照进去,看鼓膜颜色、有没有膨出 液平面。红不一定就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鼓膜也能红。关键是看整体表现:疼痛程度 发烧、听力下降 孩子哭闹不止。抽液培养最准,但临床上很少做,毕竟耳朵里抽液体,操作有风险,而且啊大多数人不需要那么**的结果也能治好。
治疗上,轻的可以观察48到72小时,尤其两岁上面的孩子,症状不重,先不吃药,看能不能自愈。重的,高烧、剧痛、耳朵胀得快破了,就得马上用抗生素。第一选择还是阿莫西林,剂量要足。过敏的换头孢,或者大环内酯类,但效果可能打折扣.滴耳液,能用吗?要看鼓膜破没破。没破,别乱滴,药进不去还刺激。破了,流脓了,反倒可以用些消炎的滴剂,配合口服药。
生活习惯也得改。戒烟,二手烟会刺激咽鼓管.别躺着喂奶,喂完竖抱拍嗝。擤鼻涕要一个鼻孔一个来,别两个一起捏。游泳时耳朵进水,有些人容易发炎,可以戴耳塞。但也不是人人都需要。
突然想到,老年人耳朵闷,不一定是中耳炎。鼻咽部问题,比如肿瘤压迫咽鼓管,也可能类似症状。这个不能忽略,尤其是单侧长期堵塞感,还得查查鼻咽镜.不过这种情况相对少,多数还是普通炎症。
还有种情况,坐飞机后耳朵疼。气压变化,咽鼓管来不及调节,中耳负压,也可能诱发炎症.这时候嚼口香糖 打哈欠,帮助通气。已经发炎的,乘机前控制住.
反复发作的中耳炎,一年超过三四次,就得琢磨原因了。是不是腺样体肥大堵住了咽鼓管开口?是不是有过敏性鼻炎,常年鼻塞?免疫功能有没有问题?小朋友发育中的结构本来就窄,稍微肿一点就堵.这些问题不解决,光靠抗生素,治标不治本。
,别自己乱用药。滴耳液五花八门,有的含激素,有的含麻醉剂,不对症用了反而伤耳朵。抗生素滥用,不仅伤肝肾,还让细菌越来越耐药......下次真需要的时候,药就不灵了。
耳朵虽小,牵扯的东西不少。病原体轮番上阵,身体防线层层设卡。哪一环松了,炎症就来了。知道敌人是谁,打法才能准。但归根结底,防比治重要。鼻腔通畅,免疫力稳,耳朵自然少找麻烦.
……说到这儿,好像漏了真菌。其实中耳真菌感染极少,除非长期用抗生素滴耳液,破坏了正常菌群,霉菌才可能长起来。那种情况耳朵痒得厉害,分泌物像豆腐渣。一般中耳炎不考虑这个!
关于“中耳炎病原体”的介绍就到这里。希望每位朋友都能远离疾病,身体健康。愿你每天开心,身体越来越好.出门走走,锻炼身体;回家休息,睡个好觉。幸福健康,年年如此。小提醒:保持平常心,身体更安稳。
2025-10-20 18: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