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弧菌?听起来挺吓人。其实它就在那儿,水里 海里,有时候饭没煮熟也能碰上。它不是阳性菌。等等,谁说它是阳性?革兰染色,紫色才是阳性,粉色是阴性。霍乱弧菌染出来是粉的,——阴性。别搞混了。有人一听“弧菌”就觉得厉害,好像非得是什么超级细菌!其实它就那样,弯弯的,像逗号,显微镜底下一看,还挺可爱。
夏天,海边吃生蚝.爽吧?可要是那片水域有问题……一口下去,半夜就开始跑厕所。不是普通的拉肚子,是喷射状的,米汤样大便,一桶接一桶。脱水快得吓人,几个小时就能把人放倒。但这不怪你嘴馋,怪的是水污染。粪便进了水源,弧菌繁殖,链条就这么接上了。
它怎么进身体的?吃进去。就这么简单。没有飞沫,不靠空气飘.你说它狡猾吗?也不算。就是个机会主义者.你喝口没烧开的水,吃个没洗干净的凉拌菜,它就顺着进去了。胃酸要是不够强,拦不住,它一路滑到小肠。然后——开始作妖。
粘在肠壁上,分泌毒素。CT毒素,听着像什么高科技武器.其实就是让细胞漏水。离子乱跑,水分哗哗往外渗。肠道成了排水管.你不拉谁拉?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感染了也没事。扛过去了,甚至不知道自己中招。免疫系统一发力,或者肠道环境不适合,它就默默退场。
治疗?补液为主。盐水 糖水,静脉输也好,口服也罢。关键别脱水.抗生素能缩短病程,但不是非用不可。以前用四环素,现在多用阿奇霉素 环丙沙星。不过滥用抗生素,迟早出问题。耐药性越来越强,以后怎么办?没人敢打包票.
预防呢?烧开水,吃熟食,勤洗手。老生常谈,但最管用。疫苗也有,效果一般般,保护期不长。打一针,顶几个月。去疫区的人可能考虑一下,普通人真没必要追着打。关键是环境治理。下水道修好,垃圾处理干净,比啥都强。
这病历史久得很。19世纪那会儿,伦敦闹霍乱,医生约翰·斯诺追着水泵找源头......最后把泵柄卸了,疫情就压下去了。那时候还不知道细菌,只知道“瘴气”不对劲。后来才发现是粪口传播。科学一步步往前挪,有时候靠的不是高科技,而是观察和胆子......
现在大城市少见了。卫生条件摆在这儿。可一旦洪水来了,地震了,基础设施一塌,霍乱立马冒头。灾后防疫,第1件事就是保证饮水安全。不然,尸体泡在水里,污水混着雨水,弧菌疯长。人喝一口,第2天就开始躺倒!
它喜欢温暖的水.海水温度一升,繁殖速度蹭蹭涨。气候变暖,沿海地区风险其实在悄悄上升。不是说马上要爆发,而是隐患多了。有些地方监测跟不上,等发现时已经传开一片。
说到检测,实验室里用TCBS培养基。黄颜色的,弧菌长上去是亮绿色的菌落,一眼就能认。方便是方便,可偏远地区哪有这设备?只能靠症状判断。腹泻太猛,加上流行病学史,医生就得往霍乱上想。
隔离当然要。病人用过的厕所,餐具,全得消毒。漂白粉一洒,基本能杀灭。它怕酸,胃酸强的人不容易中招。但也别太自信,吃得太多,胃被稀释了,照样挡不住。
有些人总觉得这病离自己远.其实只要卫生链断一环,谁都可能踩坑。你去小摊吃个海鲜粉,老板用井水洗菜,井水被污染了——完蛋。不一定马上发作,潜伏期一两天,等你回了家才开始难受,根本想不到是中午那一碗惹的祸。
还有个怪现象:O1群和O139群。前者是经典型,后者是90年代在印度冒出来的。结构有点不一样,免疫反应也不同。老疫苗对O139效果差。病毒总在变,细菌也一样。你以为控制住了,它换个马甲又来了。
康复后一般有免疫力,但不持久。几年后抗体下降,再接触照样感染。不像麻疹,得一次终身免疫.这玩意儿更像是一次“临时通行证”,过期作废。
写这么多,不是吓唬人。就是告诉你:它存在,但没那么神秘。阴性菌,爱吃脏水,靠预防胜于治疗。别神话它,也别忽视它.该烧开的水别偷懒,该煮熟的肉别图嫩。生活里的小事,往往决定你跟病床之间隔了多远。
话说回来,医院里见过一个病例。老头从乡下过来走亲戚,喝了口凉茶,茶叶是井水泡的!三天后送进来,瘦了一圈,眼窝凹,皮肤捏起来回弹特别慢.典型的重度脱水!输了两天液,缓过来了。问他知不知道危险?摇摇头,说村里一直这么喝水,没事。
你看,习惯害人。不是菌有多强,是人太不当回事。
这就是《“霍乱弧菌是阳性菌”》的简单介绍啦。 希望你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生活简单点,反而更幸福。 也更轻松. 记得每天刷牙漱口哦。 口腔干净,人更舒服。
2025-10-20 09: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