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疼,一咽东西像刀割,早上起来痰黏在喉咙口,咳又咳不出,吞又吞不下。有时候还觉得后脖颈发紧,稍微一吹风,整个人就不对劲了.这多半是急性咽炎来了。中医不叫它“急性咽炎”这么个名字,但早就有对应的说法——风热犯肺,或风寒化热,再往下走,可能涉及肺胃积热。
先说最常见的:风热型。喉咙红肿热痛,吞口水都费劲,有点发热,怕风,出汗不多,舌尖红,苔薄黄。这时候银翘散打底,加减着来。金银花、连翘、牛蒡子 桔梗、薄荷、淡豆豉、荆芥……这些药凑一块儿,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牛蒡子得捣碎,不然药效出不来。要是咳嗽明显,加点前胡、杏仁;要是扁桃体也跟着肿,加板蓝根 山豆根,但山豆根有小毒,量不能大,三克左右足够。
有人一开始觉得是受了凉,鼻塞流清涕,喉咙痒,微微怕冷,没怎么发烧。这可能是风寒袭表,郁而化热。开始是清鼻涕,后来转黄,喉咙也开始疼。这时候不能光用寒药,得先散外寒.麻黄、杏仁、甘草、桔梗,再来点荆芥、防风,把毛孔打开,让邪气往外走。等表证松了,再看里头有没有热象.如果舌苔开始变黄,说明寒已化热,就得往清热上靠。
还有种人,平时爱吃辣,喝白酒,熬夜打游戏,嘴巴里有味儿,牙龈有时也肿。这次一发病,喉咙剧痛,甚至耳朵都跟着疼,口干,痰黄稠,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这是典型的肺胃热盛。得用清法。玄参 麦冬 生地,滋阴降火;黄芩、栀子、连翘,清上焦热;再加点胖大海、木蝴蝶,润喉开音。中成药像清开灵 双黄连口服液,这类也能应急,但别长期吃,毕竟苦寒伤胃。
小孩得这个病,常夹滞、夹惊......一边喉咙痛,一边肚子胀,口气重,晚上睡不安稳,甚至手脚抽一下。这时候光清热不行,还得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配上一点蝉蜕、钩藤,既能通腑,又能定惊。家长常忽略这点,只盯着嗓子治,结果反反复复。
用药得看反应。有人喝了两剂银翘散,热退了,肿也消了大半,那就别再猛攻,改用养阴清肺汤收尾。生地 玄参、麦冬 白芍 丹皮、贝母、薄荷、甘草.这方子温和,适合后期调理。喉咙老觉得干,像有毛刺,就是阴伤了,得润。
但也有吃了三天药不见好,反而声音哑了,咳嗽加重。这时候得想,是不是辨错了?或者夹了湿?舌苔厚腻,喉咙痛却不红,身上困重,大便黏。这可能是湿热困于上焦。得加藿香、佩兰、滑石、通草,宣化湿浊。湿不去,热难清。
中药不是全能钥匙,也得看体质。有人脾胃虚寒,一吃寒凉药就拉肚子。这时候清热得配点甘草、大枣护住中焦。不然病没好,肚子先垮了。用药如用兵,得讲究进退节奏。
煎药也有讲究。风热的药,大火快煎,煮十分钟就行,久煮反损药性......滋阴的药,比如养阴清肺汤,就得小火慢炖二十分钟上面,把药力逼出来。服药时间也有门道.上午阳气升发,适合解表;下午或傍晚,适合清里热。
饮食配合不能少。这几天别碰火锅、烧烤、麻辣烫,牛奶豆浆也暂时停一停,容易生痰。清淡点,小米粥、蒸南瓜、青菜汤,肠胃舒服了,病也好得快。喝水要温的,太烫刺激喉咙,太凉伤脾阳。
有些人喜欢含片,清凉感一上来,觉得舒服。但含多了,反而麻痹了咽喉黏膜,该咳的咳不出来,痰排不干净。不如泡点胖大海加菊花,当茶喝,温和些。
恢复期别急着大补。有人病刚好,就炖鸡汤、吃羊肉,结果第2天喉咙又肿了。这是“食复”,身体还没清理干净,补进去的东西成了负担......缓几天,等舌苔干净了,再慢慢调养。
也见过病人自己买抗生素,一发烧就上阿莫西林。其实中医角度看,没辨清寒热,乱用寒凉药,等于雪上加霜。风寒的用了清热解毒药,越治越重.关键还是得看舌头、问症状、摸脉。
脉浮数,多是风热;脉浮紧,可能是风寒未解;脉滑数有力,里热盛;脉细数,阴虚火旺。但也不是人人都会把脉,老百姓主要看表现:痰黄、舌红、怕热——清热;痰白、怕冷 舌淡——散寒。
最后提一句,反复发作的,得查查是不是鼻窦炎引流,或是胃酸反流刺激咽喉.中医叫“喉痹”,背后可能有脏腑失调.短期治标,长期还得调整体!
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一个方子,三到五剂,该见效就得见。没效果,别死磕,换思路。有时候换个方向,柳暗花明.
喉咙的事,看着小,处理不好,拖成慢性的也不少.早点辨清,对证下药,七天之内,大多能缓过来。
每天醒来,精神要好。 胃口要棒,身体要稳。 饮食清淡点,别吃太油。 对身体好,才更有力气。 饭后走一走,消化更轻松...... 小习惯,大好处。
2025-10-20 07: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