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痒得不行,半夜醒来抓得胳膊全是红道子。那种感觉,像蚂蚁在皮肤底下爬,又烧又刺。医院说是过敏性荨麻疹,开了药,一开始吃抗组胺的,管用,但一停就冒出来。反反复复,像老朋友一样准时来访。
后来医生提了句:试试脱敏?语气淡淡的,不像在说多厉害的事儿,倒像是“你先这么走着看”。
脱敏药……听着挺玄乎。不是打疫苗那种吗?其实也不是。对荨麻疹来说,所谓的“脱敏”,更像是一种调节——让身体别那么敏感。免疫系统太警觉了,风吹草动就拉警报,结果自己人打自己人。红 肿 痒,全是内战的痕迹.
药名记不太清了,包装是蓝白色的,小药片,每天一片。开始吃的时候没感觉,两周后,夜里醒来的次数少了.以前凌晨三点准醒,挠完才能睡,现在能一觉到天亮。这不是药效快,是慢功夫.像浇水,浇一次不活树,得天天来。
有次吃了海鲜,心里咯噔一下.以前这操作等于自找罪受,半小时内必起风团.那天只是手腕有点热,没出疹子。我盯着手臂看了十分钟,心想:是不是它认不出我了?还是我变了?
药不是全能钥匙。有人吃三个月就好利索,有人吃到半年还零星冒几个包。体质这事,谁也说不准.隔壁王姐吃同一种药,脸反而肿了,吓得赶紧停掉。医生说,个体反应不一样,就像有人喝牛奶拉肚子,有人喝一箱都没事。
中间断过几天。忘了带药出差,三天没吃。第4天晚上,背上突然发烫,一摸,起了三块硬疙瘩。大小像核桃,边界清楚,按下去发白。典型的急性发作。赶紧把药找出来补上。这次教训记住了:不能断,一断就反弹。
也有副作用。最明显的是困。下午三四点,眼皮像挂了铅,脑子转不动。同事说话听一半漏一半。后来改成晚上吃,躺下正好压住那股倦意。还有点口干,早上起来舌头黏在上颚,得先喝口水才能说话。
查过资料,这种药作用机制是调节免疫应答!不是压制症状,是试图从根上摆平混乱。可到底怎么个“调节”法?说明书写得模糊,只说“可能影响T细胞活性”。看不懂就算了,反正吃了有用就行。
奇怪的是,吃药期间,连鼻炎都轻了。以前春秋两季必喷嚏不断,纸巾用半包。那几个月,居然没怎么打喷嚏。是不是免疫系统整体安静下来了?不确定。也可能巧合。身体的事,太多说不清。
三个月复查,医生问:痒不痒?我说基本不痒了。他翻开我上次的记录,点点头。没多说,就一句:“继续吃。”态度平静得让人安心。不需要夸大疗效,也不吓唬人,就事实说话。
再后来,慢慢减量。从一天一片,改成隔天一片。试了一个月,没事。又改成一周吃三次.最后停了。停药头两周特别小心,生怕它杀回马鞍。结果风平浪静。偶尔手背有点痒,几秒就过去,不像以前那样迅速蔓延。
可半年后,某天吃了火锅,涮了点牛百叶。夜里又痒了......不大,就小腿外侧一小片。没起大包,只是持续地 隐隐地痒。我坐起来,摸了摸,没急着吃药。等了一晚,第2天中午自己消了。
算复发吗?也许算,也许不算。比起从前那种铺天盖地的攻势,这次简直像打招呼。可能是身体在提醒:我还记得你过敏那回事。也可能只是疲劳加饮食刺激的小波动。
现在家里常备那药,没扔。不吃,但留着!像一把旧伞,不一定用,但下雨时知道它在角落。
生活中有些变化。以前看到“海鲜”俩字就绕道,现在敢尝一口。以前不敢用新护肤品,怕刺激,现在敢试试。不是胆子大了,是心里踏实了点.不怕万一了。
但也知道,这病不会彻底消失。就像小时候摔伤的疤,天冷会隐隐发酸。荨麻疹也是,一旦得过,免疫系统的记忆还在。药能帮人渡河,但河本身没填平。
有个朋友听说我好了,也想试试同款药。我没推荐。每个人的路不一样。他去年换工作压力大,一紧张就起疹子。情绪因素占得多,光吃药可能压不住......我跟他说:你得先睡好觉。
药片盒子空了,没立刻去买新的。放在抽屉里当纪念品似的。有时候拿出来看看,想起那段时间的煎熬和坚持。不是药多神奇,是日子一天天熬过来的。
最近一次体检,血常规正常,嗜酸性粒细胞也没高。医生说:控制得不错。我没接话。只是觉得,能安静地坐在诊室里,不抓胳膊,真挺好。
生活就是这样。你以为过去了,它还会回头看你一眼!但只要你还在走,它就不会追上来。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啦。希望你每天都活力满满,走路带风,笑容常在。坚持好习惯,健康自然会来找你。健康小提示:记得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安心。
2025-10-15 13: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