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流性食管炎,看了才知道
文章上传时间:2022-04-30 13:58:09
概述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类型,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胃灼热感、反酸、吞咽困难等症状,胃镜下可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糜烂及溃疡。男女均可发病,中年人居多,临床以嘈杂、泛酸,甚至进食不畅等为主要表现。抑酸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一般可治愈,但复发率高。
疾病分类
A级
食管黏膜有一个或几个<5mm的黏膜损伤(mucous break)
B级
除A级外,连续病变黏膜损伤直径>5mm,无融合性病变。
C级
非环形的超过两个皱璧以上的黏膜融合性损伤。
D级
黏膜有环状融合性损伤病灶,且病变范围达到食管周径的75%。
病因
反流性食管炎是多种病理生理改变造成食管的防御能力下降、损害因素增加,反流至食管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胃酸、胃蛋白酶、胆盐胰酶)损伤食管黏膜。
主要病因
抗反流屏障削弱
由于年龄的增长,机体老化导致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力下降,引起食物反流。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也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发病机制。
食管清除作用减弱
正常情况下,一旦发生食物的反流,大部分反流物通过1~2次食管自发和继发性的蠕动性收缩将食管内容物排入胃内,即容量清除,剩余的部分则由唾液缓慢地中和。老年人食管蠕动缓慢和唾液产生减少,影响了食管的清除作用。
食管黏膜屏障作用下降
反流物进入食管后,可以凭借食管上皮表面黏液,不移动水层和表面HCO3-,复层鳞状上皮等构成上皮屏障,以及黏膜下丰富的血液供应构成的后上皮屏障,发挥其抗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损伤的作用。随着机体老化,食管黏膜逐渐萎缩,黏膜屏障作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