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的肿瘤主要来源于粘膜上皮,即前面所述之直肠癌,而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脂肪、肌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血管内皮等的肿瘤少见。我院总结1995年1月至2002年6月间收入的直肠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共12例,占全部直肠肿瘤的2.1%,包括恶性神经鞘瘤、黑色素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等。我们进一步检查发现,其中大多数为直肠间质肿瘤。文献报告中也提到同样的问题,即原来被认为是平滑肌或血管来源的肿瘤最后被证实为间质瘤。
间质瘤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接受有一定的过程和实际意义。所谓“间质瘤”,即笼统上所讲的胃肠道间质肿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统指原发于胃肠道和腹腔的间质细胞肿瘤,约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直肠间质瘤约占GIST的5%,占直肠间叶组织肿瘤的80%左右。原来认为,直肠非上皮性肿瘤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对其诊治多依靠直接手术,术后缺乏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近年发现占直肠间叶组织肿瘤绝大部分的GIST特征性地表现为CD117(c-Kit)染色阳性,从而可被肿瘤靶向药物格列卫(Gleevec)特异性地结合,抑制其功能,有80%的患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大大改变了其治疗策略。
目前, 直肠间质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普通X线检查(钡灌肠)、超声(常规超声、腔内超声、超声造影)、纤维内镜、趋声内镜、CT、MRI、选择性血管造影(DSA)乃至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需要根据各种检查方法的特点和敏感性进行选择。
1. 常规X线检查 主要是钡灌肠检查。直肠间质瘤多呈膨胀性生长,向腔内外突出,表现为粘膜隆起,有时会有粘膜破坏和溃疡形成,发生坏死者会有窦道出现。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粘膜受压推移,肠腔狭窄,或呈现为充盈缺损,表面可有粘膜破坏或溃疡形成,偶见液气平。
2. CT检查 CT平扫发现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多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有钙化表现。恶性者多大于5 cm ,边界有时会不清楚,可与邻近器官粘连。有时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肿瘤易出现坏死、囊变和出血,而呈混杂密度。增强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静脉期较为明显。较大肿瘤出现坏死、囊变者常表现为肿瘤周边实体强化明显。
3. MRI检查 间质瘤的MRI表现相对较为复杂。体积较小的良性肿瘤T1加权像信号可与肌肉相似,T2加权呈均匀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边界清晰;体积较大者,可以由于瘤体内坏死、囊变和出血,而在T1或T2加权像均表现为不均一。需要视情况进行分析。
4. 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 肿瘤较小时血管造影表现:肿瘤边界清楚,供血动脉稍增粗,肿瘤周围血管呈抱球状。肿瘤增大或为恶性时,供血动脉明显增粗,血管增多紊乱、中断,可呈乱发或蜘蛛网状,部分血管边缘模糊。有时,肿瘤中心造影池明显,有时则血管减少或缺失,可能由于肿瘤中央坏死液化所致。
5. PET 是目前在功能水平上检测肿瘤的最佳方法。能够显示肿瘤的活性程度,尤其在鉴别肿瘤良恶性方面颇有前景,国外有利用PET观察间质瘤治疗效果和发现转移病灶者,较为敏感。目前较为昂贵,但颇有前景。
以上就是对直肠间质瘤影像学检查的介绍,总之,上述影像检查手段对间质瘤而言并无特殊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术切除前判断切除可能性,以CT、MRI、超声为佳,而在治疗前后观察疗效则以CT、MRI、超声尤其是PET较好,一方面了解肿瘤负荷的变化,还可以了解肿瘤活性程度的损减与否。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请咨询我们在线专家。
2012-12-26 10: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