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热烧伤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呢

      机体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或受到强的热辐射所发生的变化。由火焰、高温固体和强辐射热引起的损伤称之为烧伤。烧伤是由高温、化学物质或电引起的组织损伤。烧伤的程度由温度的高低、作用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局部的变化可分为四度。烧伤时可见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动静脉血的pH值降低,随着组织毛细血管功能障碍的加重缺氧血症(anoxemia)也增重。临床经验证明,烧伤达全身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则可有生命危险。

      热烧伤的临床表现:

      (一)烧伤的面积和深度如上所述,这两个条件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1.面积的估计以烧伤区占体表面积%表示。研究者曾提出几种估计方法。国内现有中国新九分法和手掌法,后者用于小面积烧伤。新九分法是将人体各部分别定为若干个9%,主要适用于成人;对儿童因头部较大而下肢较小,应稍加修改。手掌法是以伤者本人的一个手掌(指并拢)占体表面积1%估计。

      2.深度的识别按热力损伤组织的层次,烧伤分为I°、浅Ⅱ°、深Ⅱ°和Ⅲ°。

      I°烧伤: 仅伤及表皮。局部呈现红肿,故又称红斑性烧伤;有疼痛和烧灼感,皮温稍增高。3~5日可好转痊愈,脱屑而不留瘢痕。

      Ⅱ°烧伤: 深达真皮,局部出现水泡,故又称水泡性烧伤。

      1浅Ⅱ°者仅伤及真皮浅层,一部分生发层健存。因渗出较多,水泡较饱满,破裂后创面渗液明显;创底肿胀发红;有剧痛和感觉过敏;皮温增高。若无感染等并发症,约2周可愈。愈后不留瘫痕,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皮肤功能良好。

      2深Ⅱ°者伤及真皮深层,尚残留皮肤附件。因变质的表层组织稍厚,水泡较小或较扁薄,感觉稍迟钝,皮温也可稍低。去表皮后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或可见网状栓塞血管;表面渗液少,但底部肿胀明显。若无感染等并发症,3~4周可愈。因修复过程中间有部分肉芽组织,故留有瘢痕,但基本保存了皮肤功能。

      Ⅲ°烧伤: 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深达皮下、肌肉、骨等。皮肤坏死、脱水后可形成焦痂、故又称焦痂性烧伤。创面无水泡,蜡白或焦黄,或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触之如皮革;甚至已炭化。感觉消失;皮温低。自然愈回甚缓慢,须持焦痂脱落,肉芽组织生长而后形成瘢痕,仅边缘有上皮,不仅丧失皮肤功能,而且常造成畸形。有的创面甚至难以自愈。

      I°烧伤容易识别。浅Ⅱ°与深Ⅱ°、深Ⅱ°与Ⅲ°的烧伤有时不易在伤后即刻识别。如作用于伤处的热力不均匀,不同深度的烧伤区之间可有移行部。表皮覆盖下的创面变化,一时未能看清。

      创面发生感染或者并发深度休克,可增加皮肤损害深度,致使浅I°烧伤后损害如同深Ⅱ°,深Ⅱ°者如同 Ⅲ°。(二)烧伤严重性分度为了设计治疗方案,特别是处理成批伤员时,筹组人力、物质条件,需要区别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 

    2012-12-21 10: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