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得了发生中耳炎后一定要看医生,遵医瞩认真治疗,不能自行服消炎药而使宝宝未得到彻底治疗而留下隐患。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尤其是婴幼儿期的宝宝机体抵抗力低,中耳炎可以向附近器官扩展,如引起乳突炎甚至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因此我们特别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特别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宝宝感冒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不退;或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或宝宝哭闹不安,牵拉耳廓、疼痛等,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不要等到宝宝的耳朵流出脓来时,才带孩子看医生。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多见有哪些
1、小儿咽鼓管位置低、平,管腔短、粗,卧位吸乳易呛咳,使乳汁误入中耳;
2、咽鼓管软骨部较柔弱,不能自行开放;
3、中耳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4、扁桃体感染后水肿、增生,易堵塞咽鼓管咽部开口;
5、腺样体内存留细菌和病毒,可直接或间接引起中耳感染;
6、乳突气房发育不全,空气储备量不足;
7、2岁以下幼儿常有间质或内芽组织,呈活瓣样阻塞耳咽管;
8、小儿易患鼻部及上呼吸道疾病,影响咽鼓管功能;
9、小儿中枢神经正处在发育阶段,调节机能较差,免疫力低下,易患上呼吸道疾病。
小儿中耳炎的症状分四期:
1、小儿中耳炎早期症状:
小儿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出现耳鸣、耳内不适等,但耳部的难受会影响小儿玩耍和睡眠。医生在此期检查会发现有耳膜内陷,中耳内有积液,小儿中耳炎的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易被忽视。
2、小儿中耳炎进展期症状:
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可达39℃~40℃,小儿哭闹不安、听力下降和耳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些表现类似感冒或肠炎,极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检查后可发现耳膜充血、听骨红肿、外凸,小儿中耳炎的症状不明,易误诊。
3、小儿中耳炎的高峰期症状:
小儿高烧、拒食,严重者面色发灰、波动性耳鸣、听力下降和耳痛向四周放射。检查可发现耳膜外凸,中耳内积脓,小儿中耳炎的症状典型,是就诊的高发阶段。
4、小儿中耳炎的后期症状:
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案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1.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术。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3)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发起人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用1%麻黄碱液或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张:可采用EARPOPPER咽鼓管吹张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尚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隔日1次,每次每侧1ml,共3-6次。
2.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手术,鼻息肉摘除术等。扁桃体特别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体摘除术。
3.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药急性期可用如头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儿可用氨苄西林50-150mg/kg.d,给以:或羟氨苄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儿10mg/kg,2次/d.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较强,可用于对其他抗菌药物不敏感者。
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疗。
小儿中耳炎如何积极治疗
对于急性中耳炎,药物治疗多数比较敏感;可对于慢性或复发性中耳炎,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复发率高。为了防止不可逆的不张性中耳炎的发生,对复发多次的分泌性中耳炎采用置放鼓室通气管的治疗。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早期置放通气管非常普遍,因此不张性中耳炎已经很少见。现认为分泌性中耳炎也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大多由肺炎球菌、流感噬血杆菌或卡他莫拉球菌引起,可以通过研发特异性疫苗,增强儿童的自身免疫功能来预防和降低发病率、复发率。
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中耳炎、药物性耳聋、外伤、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先天性畸形等。其中,以中耳炎导致的听力下降最为多见;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对于敏感儿童的听力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家长的一记耳光也可能导致外伤性听力下降;感染性疾病中以腮腺炎导致的听力下降较为常见。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对孩子的日常行为细心观察,儿童一旦发生听力减退,应即时到医院就诊以解除听力障碍,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期,以免造成终身遗憾。
2012-12-19 13: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