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针灸引产简介

      【概述】

      妊娠28周后,因母体或胎儿方面的原因,须用人工方法诱发子宫收缩而结束妊娠,称之为引产。

      现代针灸引产,其主要穴位仍是古代医家所习用的合谷和三阴交。首见于1958年[1].至上一世纪60年代,已有多篇报道,而自80年代的大多数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此二穴确有引产作用,且对母亲及胎儿都无不良影响。有的单位曾对电针引产和催产素静脉滴注引产加以比较,结果二者成功率并无差异,因此认为针灸引产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的方法[2]。实验发现,针灸对孕早期和孕晚期孕妇影响明显,而对孕中期敏感性较差[3]。明显头盆不对称、产道阻塞以及胎盘功能严重减退者,则均不宜用针灸引产。

      关于针灸引产的机理,尚不清楚。从已经观察到的一些临床现象推论,可能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双重参与调节下发挥它的功能的。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合谷、三阴交。

      配穴:次髎、足三里、至阴、血海、秩边。

      2.治法

      以主穴为主,次髎配合电针,血海可止引产后腹痛,余穴加强效果。体针治法合谷、足三里,用补法,施中强刺激;三阴交用泻法,强刺激,均宜激发针感朝腹部方向传导;秩边深刺,使针感向前传至小腹。持续捻转结合提插2分钟~5分钟,留针20分钟~30分钟,并行间断刺激。至阴用艾卷温灸,热力以不产生灼痛为度,灸15分钟。每日二次,连续3天为一疗程。电针治法已破膜者,用主穴(均一侧);未破膜者加双侧次髎。进针得气后,即接通电针仪,用连续可调波,中强刺激。通电时间15分钟~30分钟。每日1~2次。引产后腹痛,取三阴交和血海,慢进快出,以中等强度捻转提插1分钟~2分钟后出针。

      3.疗效

      疗效判别标准:(1)优级:针刺后引发正规宫缩,在一疗程内分娩,或末次针灸后24小时内结束分娩;(2)良级:针刺能够引发宫缩,包括正规或不正规宫缩,同时配合其他措施或药物而分娩者;(3)无效:针刺不能引起明显宫缩,一疗程后仍采用其他措施分娩者。

      以体针为主引产共85例,按上述标准评定,优级30例(35.3%),良级26例(30.5%),总有效率为65.8%[5]。电针引产911例,其中孕期在37周~44周823例,总的成功率为72.1%~92.3%[3,6,8]。针刺止引产腹痛效果:92例中,单纯药物平均治疗3天,单纯针刺平均1.9天,药物加针刺平均1.7天[7]。

      (二) 电针

      1.取穴

      主穴:合谷、三阴交、

      配穴:分二组。(1)足三里、至阴;(2)次骨 、长强、中极。

      2.治疗

      产妇取仰卧位。主穴均取,每次加一组配穴。合谷直刺,深1寸,施捻转补法;三阴交直刺,深1.5寸,施提插泻法,以穴位局部产生酸麻胀感为佳;足三里直刺,深约2寸,施捻转补法;至阴穴直刺或针尖稍向足心偏斜,进针深约3分。中极直剌1寸,长强斜剌0.5寸,次骨直剌1.2寸。足三里及至阴穴或中极与长强的针柄上各接G6805型电针仪,连续波,频率为300次/分~600次/分,电流强度以产妇感觉适宜为度,均留针30分钟。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48小时自然分娩者;有效:治疗3次后自然分娩者;无效:治疗3次后未能自行分娩者。

      共治疗95例,结果,显效57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7%[9,11]。

      (三) 耳穴压丸

      1. 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交感、缘中。

      配穴:神门、肝、肾上腺。

      2. 治法

      以主穴为主,效不佳时加用配穴。选白芥子或木香顺气丸置于7×7mm2小方块胶布上,贴压穴区,嘱孕妇定时反复按压,直至耳廓有热、胀、麻感。贴敷后再腔注1%利凡诺10ml。

      3. 疗效

      共观察200例中晚妊娠妇女,与对照组(尽腔注1%利凡诺10ml)比较,产程开始时间平均缩短10小时,缩短率37%,总产程平均缩短12小时;出血量减少27.25ml,减少率为37%,胎盘完好率上升30%,疗效明显提高(P≤0.01)[10]。

      (四) 其他措施

      1.引产过程,应密切注意观察,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胎盘早期剥离、胎位不正、大出血等。

      2.如针灸效果不明显,可配合或改用其他引产方法。

    2012-12-18 10: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