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诊断临床心肌炎疾病的标准

      治疗组60例,年龄14~64.5岁,其中男35例,女25例。对照组60例,年龄15~62.5岁,其中男32例,女28例。两组病例病程均在半年以上,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上无显著差异(P>0.05)。

      诊断标准

      临床以心悸、气短、乏力、胸闷不适,舌淡或暗紫,苔薄少津,脉细涩或结代,符合中医辨证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治疗前所观察病例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

      病毒性心肌炎是青少年的常见病之一,多属于中医“心悸”、“怔忡”的范畴,常见于热性传染病后期或热性病中。中医学认为它的发生多由感受温热或湿热毒邪侵入人体,酿成热毒,深入心包脉络,耗伤心血而发。

      心气不足,鼓动血行无力,血流不畅而形成瘀血,血瘀不畅,阻滞脉络,进一步使气血窒塞不畅,加重病情。

      中医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复脉,太子参、黄芪补气,麦冬、生地、苦参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耗散之心气,丹参、川芎、赤芍、红花活血化瘀,甘草和药调中复脉。

      现代药理学认为太子参、黄芪、麦门冬、甘草具有调节细胞免疫及保护心肌细胞的功能,可降低心肌细胞的病毒滴度,促进损伤修复,亦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丹参、川I芎、赤芍、红花等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改善异常的血流指标,扩张动脉,减轻心肌负荷和降低心肌耗氧量,亦可改变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延长不应期,控制心律失常,五味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血流量。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的直接作用导致的心肌炎性病变,并伴有免疫机理的异常而产生心脏功能和结构的损害,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休息、营养心肌、能量支持及抗心律失常等措施,辅酶QlO是线粒体呼吸链成分之一,能激活细胞呼吸,促进三磷酸腺苷(ATP)的生成,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对缺血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

      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中,加速其氧化和酵解而被组织利用,为组织细胞提供能量。在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的同时可将钾(K)也带入细胞内,钾参与糖、蛋白质的合成及二磷酸腺苷转化为三磷酸腺苷的能量代谢,也参与神经冲动传导和神经末梢递质乙酰胆碱的合成。胰岛素、葡萄糖和氯化钾三者合用能纠正心肌细胞内缺钾,维生素C能促进抗体(丙种球蛋白)的形成,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收缩力。

    2012-12-12 15: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