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是近年来开展的微创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新方法,其治疗机理是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能力比正常细胞差 ,加温至39℃~40℃可致癌细胞停止分裂,达到41℃~42℃后可杀死癌细胞或引起DNA损伤。在超声或CT引导下,将电极针插入肿瘤组织内 ,发生高频射频波,激发组织细胞进行等离子振荡,离子撞击产生热量可达 80℃~120℃,能快速有效地凝固和灭活肿瘤组织。
胃恶性间质瘤(GISTs)是一种较少见恶性肿瘤,恶性GISTs 则需行治疗性手术治疗,切除原发病灶的同时应清除其周围及腹膜后的淋巴结[1],复发转移不能切除采取Imatinib,放化疗对其几乎无效,文献尚未有射频消融治疗的报道。笔者在近日以射频消融术治疗胃恶性间质瘤肝转移1例,旨在探索治疗转移灶的新方法。患者男性,70岁,05年3月因食欲减退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剖腹探查+胃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胃恶性间质肿瘤,侵犯胃壁全层,胃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0/1)。免疫组化:CD117(+)、CD34(+)、Desmin(-)、SMA(-)、S-100(-)。05年7月出现贫血,北京协和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胃恶性间质瘤、胃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白色覆着物性质待定;慢性浅表性胃炎。结肠镜提示:降结肠占位(结肠癌可能)。8月行左半结肠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半)结肠中分化腺癌,侵透肠壁达浆膜外脂肪,两断端未见癌;肠周淋巴结内转移癌(2/9)。术后化疗6程。06年4月B超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我院CT示:1.胃恶性间质瘤术后复发,肝内多发转移瘤。腹腔和腹膜后广泛淋巴结转移。在CT下行肝内肿物穿刺活检术及射频消融术。病理结果:1.(消融前)肝转移性恶性间质瘤;免疫组化标记:CD34(+),CD117(+),Vim(+),Actin(-),CD68(-);2.(消融后)送检组织完全坏死,细胞形态消失。病理确诊:胃恶性间质瘤复发并肝内多发转移。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针对胃内复发灶开始服用格列卫治疗,现仍在随访中。
2012-11-13 1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