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霍乱病亡阳脱液用方

    霍乱。一个老词儿,搁现在提得少,可真要碰上,还是吓人。拉得腿软,眼窝塌,皮肤发凉,话都说不利索。人一脱水,脉摸不着,手脚冰凉,阳气跟着跑——这叫亡阳脱液.中医讲的是阴阳平衡,阳一走,阴也留不住,整个人像被抽了气的皮球。

    这时候用药,不是清热解毒那一套。得救急。回阳!固脱!补津液!不能慢悠悠地调理。张仲景《伤寒论》里头有四逆汤,干姜 附子 甘草.三味药,简单,猛。附子温肾阳,干姜守中焦,甘草和事佬,还护脾胃.这方子专打“冷汗出 四肢厥逆”那种状态。病人躺那儿,嘴唇青,尿少或无,脉微欲绝——用它。

    但光回阳不够。津液没了,阳气回来也没地方安身.得加补液的思路。古时候没输液,靠口服米汤 盐汤,或者人参汤。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独参汤,一味人参浓煎,慢慢喂。有时候配麦冬 五味子,就是生脉散的意思——益气养阴,防止阳脱之后阴也断根。

    也有用参附汤的。人参配附子,双管齐下,气阳同补。比单用四逆汤多一层“气”的支撑.适合那些原本就体弱、年岁大的人,霍乱一来,底子薄,扛不住。这时候不能只温阳,还得扶正。

    还有个方子叫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治的是下利不止 滑脱不禁。肚子一直泻,控制不住,肠子都快空了。赤石脂能涩肠止脱,像给漏了的锅补个泥巴.干姜温中,粳米护胃。这方偏于“固脱”,适合久利伤阳、滑脱失禁的情况。

    但你得看人.不是所有霍乱都一样。有人起病急,吐泻如注,半天就虚脱;有人慢慢耗,精神萎靡,面色黄白。前者要猛药急救,后者得缓缓调养。辨证不清,药再好也白搭!

    再比如,要是又吐又泻,胃气大伤,连药都喝不下,怎么办?先用点温开水,加少量食盐,小口频服。古人叫“浆水”或“米饮”,其实就是最原始的口服补液。等胃气稍微恢复,再喂药.不然汤药下去,全吐出来,越治越虚。

    有时候病人已经神志不清,呼吸浅,冷汗淋漓。这时候别说喝药,连吞咽都难。传统办法是灌——用小勺一点点往嘴里送,或者鼻饲。但这得有人照看,心细手稳.药进去,能不能留得住,还得看身体还撑不撑得住。

    还有一点容易忽略:霍乱之后,脾胃极弱。就算缓过来了,也不能立刻吃油腻、生冷。粥都得慢慢喝......不然一个不慎,复发不说,还可能转成慢性腹泻。古人说“大病初愈,忌口为先”,真不是随便说说。

    用药上也有讲究.附子有毒,炮制,还得久煎。煎不够,喝完嘴麻、心慌,甚至中毒!干姜别用太多,本来津液就少,再燥,等于火上浇油。甘草看着温和,可长期用会水肿,尤其是肾功能不好的人。

    人参也不是谁都能用。实证、热证不能用,用了反而闭门留寇。有些人高烧、腹痛剧烈 舌苔黄厚,那是湿热内蕴,得清热燥湿,用葛根芩连汤那一路.误用人参,病邪出不来,越捂越重。

    你看,同一个霍乱,治法能差出十万八千里。关键在辨证。是纯寒?还是寒热夹杂?是阳脱为主?还是津伤更重?有没有兼夹表证?这些都得一个个掰扯清楚。

    现代医学靠补液 抗生素,见效快.但中医的角度,是调整个体的状态。药不在多,准才行。一个四逆汤,可能救一条命;一个错方,也能把人推向深渊。

    再说回来,这种病现在少见了。卫生条件好了,水干净,食物煮熟,疫苗也有。可万一去了偏远地方,饮食不洁,照样可能中招。身边要是没医院,懂点中医急救的路子,或许能顶一阵子。

    不过话说回来,真到脱阳的地步,光靠几副药,不一定行。得结合实际,能送医就送医!中医救急是有手段,但也不神话它......生死一线,拼的是综合应对。

    最后提一句:这类方子,平常人别自己瞎试。附子、干姜,听着普通,用错了真要命。得有经验的人看着,辨清楚证候,再下手。不然,好心办坏事,药罐子一端,反倒把路走窄了。

    老话讲:“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霍乱伤人,快。可恢复,慢。阳气一旦动摇,调回来得花功夫。药只是帮一把,真正的修复,还得靠身体自己一点一点攒回来.

    上面的内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希望你能有所了解。   每天精神满满,走路带风,脸上挂着笑容!   坚持好习惯,健康自然会来找你。   小提醒:别总喝冰的,肠胃会受不了!

    2025-10-23 11: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