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这俩字听着简单,可真犯起来,脑袋像被铁锅扣住,太阳穴突突跳,眼前发黑,腿脚发软。有人以为就是热得厉害出点汗,扛一扛就过去了。其实哪有那么简单.
中医讲的中暑,不单是高温天晒出来的。闷着、湿气重、通风差,哪怕没出太阳,也可能中招。它分“阳暑”和“阴暑”.名字听起来文绉绉的,但意思挺接地气。阳暑,就是你大中午在太阳底下跑,出汗太多,口干舌燥,心跳快得像打鼓,这时候人其实是“热伤津”,体内水分和气都快耗光了。阴暑呢?反着来。空调房里待太久,猛喝冰啤酒,突然出门又被热浪一扑,身体一下子乱套。寒湿堵在中间,气机不畅,明明外头热,体内却像被冷气锁住,出不了汗,还恶心、头晕、浑身酸懒。
你说这算不算矛盾?外头热得要命,里头反而怕冷。中医不管那么多,看的是整体反应.它不像西医那样盯着体温计数字,而是看你脸色、舌苔、脉象。舌头白白厚厚一层,边上有齿痕,脉沉沉的,懒洋洋提不起来——这多半是阴暑。要是舌红少苔,脉数得快,嘴巴干得冒烟,那就是阳暑。
处理方法也不一样。阳暑得清热生津。老辈人常说绿豆汤 西瓜汁,不是没道理。绿豆解毒,西瓜润燥,都是顺时而养。但注意啊,西瓜再好,也不能刚从冰箱拿出来抱着啃。尤其是已经不舒服的时候,冷的进去,等于雪上加霜。有些人一热就猛灌冰水,结果越喝越难受,肚子胀,头更晕。这不是补水,是给脾胃添堵。
阴暑反倒不能一味清热。你得把体内的“闭”打开。藿香正气水为啥常被提起?因为它里面有藿香、紫苏、白芷这些药,能散寒、化湿、行气。闻着冲,喝着辣,但有效。有些人嫌味道难闻,兑点凉水喝,结果药效打折.是温水送服,微微发点汗,把那股憋着的气散出去。
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小孩、老人、孕妇,用之前得掂量掂量。有人一不舒服就自己拿药吃,觉得“反正中药嘛,没事儿”。可中药也有偏性。藿香正气水含酒精,对酒精敏感的人喝了可能脸红心跳,甚至起疹子.还有人本身阴虚火旺,舌红少苔,再用这些辛温药,等于火上浇油。
中暑前兆其实有迹可循!比如突然懒得说话,懒得动,明明没干啥却一身虚汗。或者胃口全无,闻到饭味就想吐。这时候别硬撑。找个阴凉地儿坐着,脱掉外套,扇扇风。可以按按合谷穴,就是虎口那个位置,用力掐一会儿,能提神醒脑。内关穴,手腕横纹往下三指宽,两筋之间,按着能缓解恶心!
饮食也得调整。清淡为主,别吃油腻的。炒菜多放点姜丝,帮助驱散湿气。煮粥时加点荷叶,清香解暑。扁豆 薏米煲汤也不错,健脾祛湿。但薏米性微寒,体质偏寒的人别天天喝!
预防比治疗重要。夏天别等到渴了才喝水。早上起来先喝半杯温水,白天小口勤喝,别一口气灌下去。穿衣服要透气,深色吸热,浅色反射阳光,优先选棉麻。外出避开十点到三点的日头。要是非得出门,戴帽子,打伞,脖子后面围条薄毛巾,防晒又吸汗......
可有时候防不胜防。比如工地上的师傅,赶工期,顾不上休息。或者老人节俭惯了,舍不得开风扇,门窗紧闭。孩子贪玩,在操场跑几圈就倒下了......这些情况,得靠旁人警觉。看见谁脸色不对,说话有气无力,赶紧扶到阴凉处,解开领口,用湿毛巾擦脖子、腋下、脚踝这些大血管经过的地方,帮助散热。
严重的话,人开始抽搐 昏迷,那就不是在家处理的事了。得尽快让身体降温,准备送医。路上尽量保持通风,不要围一堆人,空气不流通更糟。
中医讲究“因人 因时、因地”制宜。同样是中暑,南方湿气重,可能夹湿更多;北方干燥,容易伤津液。城里柏油路吸热,温度比郊区高好几度,同样时间暴晒,反应更重。小孩子阳气旺,发病急;老人气血弱,恢复慢。不能一刀切。
还有种情况容易被忽略:情绪中暑。天气一热,人心烦意乱,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这在中医叫“暑扰心神”。不是体温高,是心火旺。这时候光降温不行,得静心。听听舒缓的音乐,写写字,或者干脆闭眼坐一会儿。莲子心泡水,苦是苦了点,但清心火有一手。
说到底,中暑不是小事。古人说“暑必挟湿”,又说“暑易伤气”,都不是空话。身体是个整体,环境一变,内部就得调适。调不过来,病就来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空调遍地,反而让人忘了怎么顺应自然。冷热交替太频繁,身体适应不过来,反倒更容易出问题。
啊,别小看一个“热”字。它背后牵扯的是饮食、作息、环境、体质一大堆事。该出汗时出汗,该避暑时避暑。听身体的话,比啥药都管用。
(有点啰嗦了,但总觉得还没说完。比如小孩中暑后会不会留下后遗症?老人反复中暑是不是脾肾亏了?这些……下次再说吧。)
,“中医说的中暑”要是有不明白的地方,随时来找小编聊聊。 祝你身体棒,心情好,日子过得安稳踏实. 别总着急,也别太紧张,放松点,人更舒服。 健康小提醒:每天喝一杯温水,帮身体醒过来,还能排毒养生......
2025-10-22 08: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