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堵住了,闷闷的,像塞了团棉花。说话时自己听着声音特别大,别人却说你声音发闷.坐电梯往下掉的时候更难受,耳朵“啪”一下,像是要裂开。这感觉,谁有谁知道.
中耳炎,老毛病了。不是急性那种疼得睡不着觉的,是慢性的,反反复复。医生说是咽鼓管功能不好......那玩意儿连着鼻子后面和耳朵里头,平时负责平衡压力。它要是不通,耳朵就积液,嗡嗡响,听力也差一截.
之前吃药 滴鼻,折腾一阵子,好两天,又回来。后来医生说试试咽鼓管吹张.没听过?其实挺简单的操作,不算手术,也不打针......就是让你自己把气往耳朵里“吹”。
怎么做呢?一种是捏住鼻子,闭着嘴,用力擤鼻涕——但不是真擤出来,是憋着劲儿让气往耳朵方向走。另一种用仪器,医生给你插个细管到鼻子里,轻轻打气进去。你会听到“咔哒”一声,耳朵突然松了,像开了锁.
第1次做,紧张得不行!躺在那儿,腿有点抖。护士说:“来,深吸一口气,堵住鼻子,用力往外呼气,别让气从嘴里跑。”我照做了,结果脸涨得通红,耳朵没反应,倒把口水呛出来了。
第2次,稍微懂点门道.不是瞎使劲,得找那个“点”。吸气,憋住,慢慢加力,像在推一扇卡住的门.忽然,“噗”的一下,左耳通了。那种感觉……没法形容,像乌云散了,阳光照进来。右耳还是堵着,不甘心,再来一次。这次太猛,耳朵“嗡”地炸响,差点跳起来。护士笑:“别太狠,小心鼓膜。”
做完当天,耳朵轻了不少。晚上睡觉,枕头碰到耳朵居然不疼了。第2天去上班,地铁里人多嘈杂,以前这时候耳朵肯定嗡得厉害,可那天,世界清晰了。同事说我表情都轻松了,是不是休假去了?
但也不是一劳永逸。过了一周,耳朵又开始闷.可能是最近感冒,鼻炎犯了,鼻涕多,咽鼓管又被黏液糊住了.再去医院,医生说还得做,定期来,形成习惯!
有人怕伤耳朵......说实话,我自己也担心......网上说什么的都有,说吹狠了会破鼓膜,会加重炎症。但我问了好几个医生,都说只要方法对,力度控制好,风险很低。关键是别在急性感染期硬吹。发高烧 耳朵流脓的时候,不能碰。
还有一点,鼻腔状态很重要。如果鼻甲肿得跟馒头似的,气根本进不去。吹之前,得先用点减充血的喷剂,把通道打开。不然白费力气,还容易挫败。
我认识一个大叔,慢性中耳炎十几年,耳朵听力掉了不少。他说早年不懂,光靠吃药,越拖越重。后来做吹张,配合治疗,耳朵总算稳住了。现在他每周自己在家做两回,成了日常。
其实这方法老早就有了,几十年前就在用。不是什么新招,但很多人不知道。一耳朵不舒服,就想着打针吃药,忽略了这个简单又直接的办法.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适合。有些人天生咽鼓管结构窄,或者有鼻咽部的问题,比如腺样体肥大,小孩常见,那就得另想办法!还有做过耳部手术的,得听医生判断。
我自己现在摸索出一套节奏:早上起床,先洗个热水脸,让鼻腔松快。然后坐直,深呼吸,捏鼻子轻轻吹.左右各三下,不强求每次都通,能通一次就算赚到。要是哪天完全没反应,就去医院找医生帮忙.
奇怪的是,做多了,身体好像记住了!有时候打个哈欠,或者吞咽一大口饭,耳朵“啪”一下自己开了。像是被唤醒的开关,慢慢恢复了本能。
生活上也得配合。少抽烟,空气干燥时戴口罩,别总挖鼻子。感冒了赶紧处理,拖成鼻炎就麻烦。这些小事,堆在一起,影响不小。
中耳炎这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听不清,交流费劲,久了心情也压抑。用了吹张之后,虽然没彻底断根,但至少掌握了主动权。不再是被动挨打,而是能动手“疏通”。
有时候觉得,身体就像一台老车,零件会锈,管道会堵。你不保养,它就不听话。咽鼓管吹张,就像是给耳朵做个“通管”护理.不神奇,但实用.
最后提醒一句,别自己瞎练。第1次在医生指导下做。劲儿使偏了,可能适得其反.我见过有人为了通耳朵,天天用力擤鼻,结果鼻涕倒灌进中耳,反而引发感染。这就搞笑了。
反正我的经验是:听医生的,别偷懒,也别过度。坚持一段时间,耳朵会给你反馈。那种“通”的瞬间,真的很爽。
看完上面的“咽鼓管吹张治疗中耳炎”,大家应该都有点了解了。愿你每天都能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饭后走一走,身体更有劲,心情也更好。健康小提醒:别吃太多,让肠胃轻松一点。
2025-10-21 11: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