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点,客厅传来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咳。不是感冒那种闷咳,是“咳——嗬——”一声接一声,吸气时喉咙里像卡了根铁丝。邻居说,这听着像谁家在锯木头。
打过疫苗还能得?问社区大夫,她一边翻本子一边点头又摇头:“疫苗不是锁门的铁将军,顶多算个纱窗,挡大虫子,小缝里照样钻.”
百日咳,名字土,来头不小。细菌叫鲍特杆菌,黏人得很。沾上气管就赖着不走,一住就是两三个月。小孩咳到脸发紫,咳完“嗬”地倒吸一口气,医学上叫“鸡鸣样回声”,听着瘆人。大人以为是普通咳嗽,拖几天,等发现不对劲,早传给全家了。
我侄女那回,先是流鼻涕,以为着凉.三天后咳起来,晚上不敢躺平,一躺下就像有人掐脖子.喂奶呛,哭几声也咳,咳着咳着吐一床。医院查血,白细胞飙到三十多万,医生皱眉:“这数值,八成是百日咳。”
疫苗不是早就普及了吗?怎么这几年又冒出来?
其实,疫苗保护力会衰减。小时候打好几针,抗体慢慢往下掉。青春期 成人基本没防护。更麻烦的是,现在不少孩子漏种。有家长怕副作用,听说“打了会发烧”就干脆不打。还有流动儿童,搬家频繁,接种记录乱七八糟,断档是常事。
更隐蔽的是——大人得了百日咳,症状轻。就是干咳,嗓子痒,自己当咽炎治。结果天天抱孩子亲娃,口水飞沫里全是菌。等娃咳得上不来气,大人才意识到:哦,原来是我传染的。
有个妈妈讲,她咳了半个月,药店买止咳糖浆,无效。后来孩子病了,她才去查,痰培养阳性。她说:“我哪想到自己是传染源?就咳几声,又没发烧。”
百日咳最狠的不是咳,是并发症......小婴儿肺嫩,咳太猛可能脑缺氧.有的送进ICU,插管上呼吸机。不是危言耸听,每年都有出事的......
抗生素能用,但得趁早。发病头两周吃红霉素之类,还能压制细菌。拖到第3周,细菌死了,可气管已经被毒素折腾坏了,咳还得继续。这时候吃药,主要是防传染别人。
预防才是关键。
新生儿不能打疫苗,靠谁?靠身边人“围堵”。孕妇孕晚期打一针,抗体能传给孩子。家里大人 爷爷奶奶也补种,形成免疫圈。这叫“蚕茧策略”,听着拗口,道理简单:把弱者裹在中间,外面人都有防备。
可现实呢?
社区卫生站的疫苗有时断货.打电话问,工作人员说“刚发完一批,下月再说”。有老人嘀咕:“打什么打,我们小时候也没打,不也都活下来了?”话是这么说,可现在孩子密集上学,托儿所里一个咳,半个班跟着咳。
还有人信偏方。蜂蜜水 川贝炖梨 烤橘子……轮番上阵。孩子咳得眼泪直流,这些玩意儿顶多润个嗓,杀不了菌。等到高烧抽搐才送医,肠子都悔青。
去年冬天,某小学一个班停课。起因是三个孩子接连咳出“鸡鸣声”......疾控的人来采样,确诊后要求密接者服药预防。家长群里炸锅:“是不是学校空气不好?”“教室是不是该消毒?”没人提一句:咱家孩子疫苗打全了吗?
疫苗不是**防住,但能减轻症状。打过的,多半是轻症;没打的,容易重症。数据摆在那儿,可总有人选择性失明。
也有打过还中招的.比如变异株出现,疫苗匹配度下降.或者个体免疫反应差,抗体没上来。但这不能成为拒接的理由。就像雨天打伞,不能因为淋湿了一角就说伞没用。
最近几年,百日咳抬头。不是细菌变强了,是人的防线松了。
别等孩子咳得背过气才后悔。
该打的针,一针别少。
家里有人咳超过两周,别硬扛......去医院说清楚:我想排查百日咳。查痰,做PCR,别嫌麻烦。
别觉得这是小题大做。
我见过五个月大的娃娃,咳到暂停呼吸。抢救时护士喊:“准备肾上腺素!”那几分钟,走廊静得吓人。
百日咳不是老古董,它就在身边。
你以为躲过去了,其实只是还没轮到。
打疫苗,不是为应付检查。是为了夜里那一声咳,不会让你心揪成一团。
为了娃能安安稳稳睡整觉。
就这么简单。
(中间略去部分叙述)
有次在儿科候诊室,听见俩妈妈聊天!一个说:“我家那针没打,听说国外都停用了.”另一个接:“真的?那我也等等.”
我在旁边没吭声。心里想:你等得起吗?等孩子咳到住院,再后悔?
科学的事,别靠道听途说。
信那些“朋友的朋友”的经验,不如信疫苗说明书。
当然,打了也不代表万事大吉.注意通风,勤洗手,咳嗽捂嘴。这些老生常谈,关键时刻真救命.
百日咳卷土重来,不是偶然。
是有人忘了疼.
是侥幸心理赢了半步。
可孩子的命,经不起试错。
这就是关于“接种百日咳发病”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每天精神好,走路有劲,身体更健康。记住,多喝水,帮助新陈代谢......坚持好习惯,身体自然棒!
2025-10-20 10: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