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霍乱是第几类传染病

    霍乱。两个字,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夏天喝口生水,街边一碗凉粉,心里咯噔一下——不会吧?其实多数人根本没见过真家伙,只知道它厉害,来得猛,拉到脱水,站都站不住......

    传染病分三类。甲 乙 丙。甲类最重,就俩病:鼠疫和霍乱。就这么简单,没那么多弯弯绕。你翻本《传染病防治法》,白纸黑字写着呢。可偏偏有人非要说“那是不是现在不严重了?”“是不是很少见了?”少见?是少见。但少见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老虎进村,几十年一回,真出了事,照样要封路、隔离 上报!

    我老家那边,九十年代有过一次小范围的爆发。不是大流行,就是镇上一个集市,几个人吃完海鲜开始上吐下泻。卫生所一开始当肠胃炎治,结果第3天抬走两个......后来省里派人下来,采样 化验,确诊霍乱。整个镇子封了五天,井水全部消毒,菜市场停摆。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检测手段,靠的是经验加判断。老医生一看症状,脸就变了:“这不对劲,不是普通拉肚子。”

    霍乱弧菌,名字听着学术,其实就在你身边。喜欢咸水,喜欢温暖......沿海地区,尤其是卫生条件差一点的地方,风险高些.它不靠空气传,吃进去才中招。一口被污染的水,半盘没洗干净的贝类,甚至手摸了脏东西再抓饭——全有可能......

    你说它多可怕?看情况。医疗跟得上,补液及时,死亡率能压到1%以下。要是搁在战乱地区,或者偏远山村,没电没药,一天拉几十次,脱水休克,几小时人就没了。快得像抽掉骨头。

    国内现在每年都有零星病例。不是没有,是控制得好.发现一例,立刻报甲类管理,哪怕你是无症状携带者,也得隔离观察.接触者追踪,环境消杀,水源检测,一套流程下来,密不透风。你看不到新闻天天报,不是没事,是事都被摁在萌芽里了.

    有时候想想挺讽刺。大家怕新冠,戴口罩、测体温 扫健康码,阵仗搞得很大。可对霍乱,反而有点麻木。觉得那是“过去的事”。其实它一直没走远。去年云南那边还出过输入性病例,从边境过来的务工人员,带进来的。当地反应极快,三天内锁定范围,没扩散。

    还有人问:“现在有疫苗吗?”有是有,但不常规接种!去某些疫区国家才建议打.国内基本靠预防——管住水、管住食物、管住粪便。说白了,还是公共卫生的老三样。厕所干净,水源封闭,食品加热,基本就能防住大半。

    可难点在哪?流动人口。城中村 工地、夜市摊点。一个卖凉皮的大姐,用自来水洗黄瓜,水塔好几个月没清理,谁管?她自己也不知道水里有没有菌.等有人倒下,才回头查。这时候已经晚了。

    霍乱不怕人多,怕的是松懈。一旦防疫网有个小洞,它就能钻。不是吓唬人,2010年海地地震后,霍乱暴发,十万人感染,几千人死亡。起因就是一个联合国营地的排污系统漏了,排进河里。当地人靠那条河喝水 洗衣、洗澡。一场灾难引出另一场。

    我们这儿不一样。制度上归甲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村出现病例,信息几分钟内就能传到省级疾控。医生诊断时手抖一下,都要反复确认.毕竟,上报霍乱可不是小事,责任太大.宁可误报,不能漏报。

    但也正因为这样严,很多人得了轻症,可能被当成急性胃肠炎治了。没做粪便培养,没送检,最后不了了之.实际数字或许比公布的略高一点.但这不是隐瞒,是基层能力有限。小医院没条件做专项检测,只能按常见病处理。

    话说回来,普通人怎么防?其实不难.烧开的水最安全,路边冰镇饮料看着爽,瓶口有没有破损?有没有泡过脏水?吃海鲜要新鲜,熟透再入口......别图那个“鲜”字拿命拼。洗手别应付,尤其上完厕所 处理完垃圾之后。肥皂搓够二十秒,比啥都强。

    还有个误区,以为霍乱是“穷人病”.错。富人照中不误。关键是行为习惯。你在海边度假,喝了泳池边的果汁,杯子没洗干净,照样中招.病菌不分阶级,只看机会。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前年一个新闻。某地学生集体腹泻,查了半天说是诺如病毒,后来重新采样,发现混着霍乱弧菌。原来食堂砧板生熟不分,海鲜和凉菜共用一块板子。一根板子,差点惹出大事。

    啊,别觉得霍乱遥远。它就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藏着。一次侥幸,可能就是一次爆发的起点.归甲类,不只是个分类,是一种提醒——有些病,永远不能放松。

    现在天气热了,西瓜切开放半天,凉面拌着隔夜酱,这些小事,平时没人管。可要是哪天社区贴出“疑似霍乱,请勿聚集”的告示,你才会意识到:哦,原来它一直在这儿.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卫生这事,靠的不是运气,是日常的较真。霍乱属于甲类,法律这么定,科学也这么认.它可能沉默,但从没消失。

    ,关于“霍乱是第几类传染病”,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在线提问。   每天泡个热水脚,放松一下,有助睡眠,也能缓解疲劳.   健康小提示:别总加班,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本钱。

    2025-10-17 1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