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咳得晚上睡不着,白天也没精神。百日咳,听着像老话本里的病名,其实现在还有人得。小孩多见,大人也中招.一阵一阵地咳,脸通红,有时候咳完还“吼”一声,像拉风箱.西医说这是细菌感染,抗生素能治。可有些人吃了药,咳还是不停,拖个两三个月,人都瘦一圈.
这时候有人就想到中医。不是非得西医治不好才找中医,有些家长一开始就想着调调理理。中医不管它叫百日咳,叫“顿咳”,或者“鹭鸶咳”,名字怪,但挺形象——咳起来像白鹭低头啄食,一顿一顿的。也有叫“疫咳”的,说明这病会传染,古时候也知道它不是普通感冒。
中药怎么治?没有统一方子。张仲景没专门写百日咳,后世医家各有各法。有说初期像感冒,风寒束肺,用麻黄汤加减;也有说一开始就是燥热伤肺,该用桑菊饮。反正辨证论治,不能照搬书上。我见过一个孩子,咳了二十多天,夜里加重,痰不多但声音嘶哑,医生开了点清金化痰汤的意思,加了枇杷叶 贝母,喝了五六剂,咳就松了.家长说,之前吃阿奇霉素,咳得更凶,像是药不对路.
但也有人吃了中药没效果。有个亲戚的孩子,高烧退后开始咳,家里买了止咳糖浆 川贝枇杷膏,喝了一个礼拜,越喝越咳。后来找了个老中医,摸脉说肺阴已伤,再镇咳等于捂火,得润,得养!改用沙参麦冬汤打底,加点五味子 诃子,敛一下气,慢慢才稳住。这才明白,咳不止是因为干,不是因为痰多。
针灸也有人用。耳朵上有止咳穴,肺俞 列缺这些穴位扎一扎,据说能缓解痉挛性咳嗽。有个老师傅说,小儿推拿对小一点的孩子更合适,清肺经 揉掌小横纹,手法轻,孩子不抗拒。试过的家长说,配合吃药,确实睡得踏实些。
不过中医也不是万灵丹......有次听说邻居家孩子咳得抽过去,送医院抢救,说是缺氧。这种时候,谁还分中西医,赶紧上氧气 打点滴。中医讲“急则治标”,真到危急关头,得靠现代医学兜底。等病情稳了,再慢慢调理。
饮食上也得注意。梨炖川贝,几乎成了标配!可并不是人人都适合。要是孩子舌苔白腻,肚子胀,明明是寒湿困脾,你还给他吃梨,等于雪上加霜。有人一听咳嗽就想润肺,结果越润越咳。中医讲究因人而异,体质不同,吃的东西也得变。
百日咳的病程本来就长。西医说三四周进入阵咳期,再三四周才恢复。中医介入,不一定缩短时间,但能让过程舒服点。不那么剧烈地咳,睡眠好一些,吃饭香一点。这就算有效。
奇怪的是,有些人咳了几个月,西医查不出别的问题,就说“气道高反应”,建议吸入激素!家长心里打鼓,激素能随便用吗?转头找中医,说是“余邪未清,肺脾气虚”,补气健脾,用点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的意思。慢慢咳少了,脸色也红润了。
但也不是每个中医都能看......现在真正懂儿科的中医少。有些诊所开药千篇一律,不管寒热虚实,上来就清热解毒。孩子吃了腹泻 没胃口,咳没止住,脾胃先伤了。这就不是治病,是添乱。
还有人迷信偏方.鸡胆挤汁兑水喝,说止咳快;蚯蚓蒸**,传了几代人.这些东西,偶尔有人说管用,但没经过验证,风险不小......胆汁寒凉,脾胃弱的孩子喝下去,可能伤阳气。偏方之叫偏,就是走边路,踩对了没事,踩空了出问题。
最麻烦的是误诊。有些成人咳三个月,以为是百日咳,其实是过敏性鼻炎倒流刺激咽喉,或者是胃食管反流.中医角度看,属于“肝火犯肺”或“痰气交阻”,治法完全不同。这时候,光盯着“咳”字下药,容易南辕北辙。
啊,百日咳这事,中西医各有长短。西医能杀菌 能救命;中医能调体 缓症状。两者不打架,反而能搭把手。关键是谁来用,怎么用。别一上来就排斥西医,也别把中医当神术。孩子咳得厉害,先搞清楚是什么引起的。检查该做还得做。
最后想说,咳嗽本身是身体排邪的方式。一味压制,未必是好事。中医讲“给邪以出路”,痰要咳出来,比闷在肺里强。与其急着止咳,不如想想为什么咳?是外感没清?还是内伤没调?找到根子,才能断根。
话说回来,现在空气差,孩子动不动就咳!百日咳疫苗打了,还是有人中招.免疫力这事,复杂.中药调理或许不能防住每一次感染,但能让身体底子厚一点,病来得轻一点。
咳一阵,总会停的。就怕心急,乱用药。慢一点,稳一点,反而好得快.
看完上面的内容,你应该明白了。 少抽烟,尽量别抽。 少喝酒,能不喝就不喝。 多吃蔬菜和水果。 这样身体才扛得住,不容易生病。 顺便提醒一句:每天动一动,拉伸几分钟。 身子灵活了,就不容易受伤。
2025-10-17 10:03:44